黃包車的模樣
1、黃包車幾世紀發明的?
1870年創制
黃包車是一種用人力拖拉的雙輪客運工具,黃包車前身叫"東洋車",又稱人力車,約1870年創制。同治12年(1873年),法國人米拉看到黃包車便利,擬從日本購進,並向法租界公董局呈報一份計劃,要求「在兩租界設立手拉小車客運服務機構」,並申請十年專利經營。後經法租界公董局與公共租界工部局協商,同意由兩局發放世並人力春譽車執照,並批准路程價格。次年1月,扒返段黃包車從日本輸入上海。因從日本輸入,故當時滬人又稱之為東洋車。
2、黃包車是從何時開始的,有哪些歷史文化內涵在其中?
黃包車在清朝時十分流行,是一種人力交通工具,它開始是來源於日本。看過很多電視劇的人,尤其是關於民國時期的影視片,對於黃包車應該不是很陌生。黃包車開始是來自於日本,後來慢慢傳入中國,最開始叫做東洋車,後來傳入中國之後也被人們慢慢地稱為黃包車,在當時它是一件非常方便的交通工具,備受人們的歡迎與喜愛。
一、黃包車的來歷最開始黃包車並不是中國創造的,而是來自於日本,開始也不叫黃包車,而叫東洋車。它是在1870年的時候被日本人發明製造出來的,後來才傳入中國,並且在幾年之後,被貝米拉看上它的商業價值,於是他申請了在法、英兩租界內成立客服服務機構,經過雙方協商之後,租界同意了,並給他頒發了執照。黃包車也就開始在中國發展起來,並且成為了當時中國的主要交通工具。
二、黃包車名字的由來黃包車開始是叫做東洋車的,可是後來由於行業競爭激烈,商家們改刷成黃色並不是突發的想法,而是因為在當時中國人的眼裡,黃色代表尊貴,寓意著顧客的尊貴,東洋車也就被人們稱為了黃包車。有傳說是因為當時人力拉車非常火,當時政府要求這些車必須粉刷為黃色,主要是為了更好地區分,商業車和私人車。
在清朝末期和民國時期,沒有其他的交通工具,除了馬車,黃包車,在當時那個社會是非常流行的,這也代表了家庭經濟情況。如果家裡有黃包車的人,家庭經濟情況肯定也不錯,它也代表著尊貴。黃包車的出現也解決了當時很多人失業的情況, 雖然現在已經被很多交通工具代替,但它依然是我們的文化產物,它代表了那個時期的中國社會生活現象。
3、黃包車的重現黃包車
收費、外觀、線路和管理是大家最關心的四個問題人力黃包車,一種能夠讓人想起傳統韻味的公共交通工具。在近期杭州市旅委向市委市政府匯報的《杭州市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200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中,西湖周邊有望重現人力黃包車成為關注的焦點之一。
《規劃》設想,人力黃包車將分布在西湖周邊,並在靈隱寺、雷峰塔、絲綢博物館等主要景點設置停靠站點,拉
黃包車
黃包車人員需熟悉杭州歷史,懂幾種外語,能為遊客擔當導游。
帶著對黃包車的回憶,熱心的杭州網網友,在論壇了發起了一個投票帖,通過網路投票的形式了解網友對黃包車的支持度,3天投票結果顯示,超過7成的網友,對西湖周邊重現黃包車表示支持,充滿期待。
好處:方便、便宜、環保、促進就業
不足:西湖邊會不會更擁擠?
網友「剩面湯」以自問自答的形式,表述了他支持黃包車出現的6大理由:一、體現傳統文化;二、價格比其他交通工具低;三、方便遊客遊玩;四、擴大就業;五、提高生活品質;六、環保。
坐上三輪車,悠哉悠哉地游西湖,正是遊客和市民的美好記憶。其他贊成黃包車出現的網友在回答中,紛紛回帖 黃包
表示「支持」、「我喜歡」、「肯定有市場」等。網友「七月海豚」留言:「現在禁止機動車通行的一些路段,坐坐三輪車,慢慢地逛西湖,沒有走路那麼累,卻也有一番悠閑的情趣。」
同時,站在反對方的網友也拿出了他們的理由,他們認為拉車人看上去很辛苦,似乎有點「受壓迫」的意味,另一方面,現在西湖邊已經有了電瓶觀光車,再來一個黃包車,會不會太擁擠了,遊人還怎麼走路呢?
像西湖船娘那樣
推出「西湖黃包車小伙」
盡管有反對的網友,但超過7成的網友表示贊成討論中,有網友提到車子是採取像《上海灘》中的那種手拉黃包車還是以前市區里的那種腳踏三輪車。留言中,更多網友偏向三輪車這一方式。大家表示,手拉黃包車對車夫來說畢竟過於勞累,況且,一個坐車上,一個在路 黃包車
上拉,顯得有點不平等。
網友「過路人y」和「坐井觀天」對黃包車進行了一番包裝策劃。「過路人y」直言不諱,他認為現在的電瓶車太像運貨車,與西湖不太協調,價格上也不夠親民,他建議黃包車要在設計上多動腦筋,並提到「電影《羅馬假日》里的那輛西式黃包車式樣不錯」。
除了包裝黃包車本身,黃包車夫也是網友十分關注的,許多人提到了西湖船娘,希望黃包車夫也通過培訓上崗, 黃包車
像西湖船娘那樣訓練有素。
在此基礎上,網友「yeweimian」還提出了自己的策劃:像「西湖船娘」一樣搞個「西湖黃包車小伙」。必須是培訓後才能上崗,規范操作計價。這樣肯定能有搞頭的。
價格統一,線路覆蓋主要景區
一下子不要投放太多
接下來的討論更為細致,其中黃包車的收費價格,成了一個極為關注的討論話題。
網友「雪地風鈴」等提出:收費價格一定要統一,希望像計程車一樣有個固定的起步價,市場就不會混亂,遊客 黃包車
也不會被「宰」。「深淵領主」建議:「如果是5元起步價,最貴不超過10元,那就強烈支持。」為了市場秩序,「坐井觀天」有個全局的考慮,希望到時黃包車不要一下子投放太多,以免造成惡意競爭,又增加道路壓力。關於黃包車的行駛線路方面,網友「ddr」建議:西湖邊的黃包車應該不能隨意行駛,而要有個旅遊線路,設定幾個主要站點,覆蓋重要的景區,遊客可以一站一站地看過來。
還有網友對做黃包車夫很有興趣,「我愛吃蘿卜」說:「如果重新有這個職業的話,我想報名。其實每一行都有很多機會。」
其他城市現成經驗很多
網友還找來了貼圖
去過其他城市的網友,紛紛描述了其他城市的黃包車風景。
「去北京游胡同,常會乘坐人力黃包車。車夫一般閱歷豐富、口才極佳,知道很多典故,有的還會外語,是稱職 黃包車
的導游。」網友「湛藍」引用媒體的話,描述了老北京的這一道亮麗風景。
「海邊古諺」舉了保定的例子:「以前在河北的時候,很多城市都有的,那時候在保定一個小城市裡面,3塊錢滿城跑,滿大街都是人力車,十分方便。」
「米藍多」則期待著一場黃包車婚禮,必將吸引大多數路人的眼球。跟帖的「企鵝仔」趕緊為「米藍多」找了來一張黃包車婚禮的圖片(圖1)。未來西湖邊的黃包車是什麼樣的造型好?很多網友找來了貼圖,以供欣賞。「西溪隱士」找來海口晚報網上的一張色彩鮮艷的人力三輪車圖(圖2)。這張國外的人力黃包車圖是網友「純粹的我」找來的(圖3),他對此有著濃厚的興趣,已經在打聽如何成為西湖邊的黃包車夫了。網友「坐井觀天」建議,因為杭州西湖的歷史久遠,西湖邊的黃包車應該也要設計得古典一些,才能顯得有韻味。
還有網友描述了泰國的特色交通工具,表示他山之石,也值得借鑒,或許也可以發展成一樣旅遊交通工具。「杭 黃包車
網118」說:「去泰國芭堤亞玩,滿大街都是皮卡,統一改裝成敞篷車模樣,可拉風了,價格也實惠。」 黃包車是對旅遊工具的補充
最關鍵還是管理要到位
「應該是件好事情。」作為旅遊業內人士,浙江省國際合作旅行社有限公司的陳健副總經理,對黃包車可能重現西湖邊表示了自己的看法:
「黃包車代表著一種傳統,看上去古樸,而且乘坐方便,對景區尤其是西湖等富有歷史文化內涵的景區來說,是種蠻適合的交通工具。在日本,很多景區就有這種黃包車存在,而且秩序井然。事情是件好事情,但要出現好效果,關鍵還是管理要到位,要避免出現亂哄哄的情況。要設計好黃包車的旅遊線路、駐停站點,收費價格和車身樣式要統一,最好黃包車夫的著裝也要經過專門設計;此外,黃包車夫的上崗應該要經過培訓,規范營運,避免出現為搶生意半途亂拉客的情況。如果有了良好的游覽秩序,那投入黃包車對景區來說肯定是有益的。」
4、過去的交通工具,黃包車的有何來歷?
清康熙本《孔子問答‧小兒論》插畫即出現後推型的人力車。有別於需站在車上的馬戰車,可供長者乘坐的兩輪車,不晚於漢代出現,即所謂的「安車蒲輪」。
人力車最早在1869年,重點:(由到日本的美國傳教士,強納森.斯科比所發明),最早僅是個人在橫濱街上使用,但很快即開始在當地流傳使用,在幾年之間已經成為日本大城市的重要交通工具。
1873年,一位叫梅納(Menard)的法國商人從日本抵達上海,試圖把人力車引進中國以圖獲利,獲得了法租界公董局的同意。公董局以發放牌照收稅的方式來作管理。
1874年米拉正式成立了公司,到該年底,在上海已有十家公司成立,有近千輛人力車在營業。其後逐漸在上海各地區流行起來,到1914年時,僅公共租界就有9178輛的人力車。
(4)黃包車的模樣擴展資料:
在民初上海的人力車公司經營方式早期主要是由外國成立的人力車公司,購買人力車,並向租界當局登記買牌照,之後再租給中國的中間商,再轉租給人力車夫作生意,到20世紀開始,逐漸出現中國商人的公司登記競爭。
由於當時人力車造價因技術發達而日漸下降,公司購買一輛人力車,約出租一個月就能收回成本,因此成為當時獲利甚豐的行業。
出勞力的人力車夫的生活一般都辛苦,在1930年代,搭乘人力車的價錢大約是一英里收費不到20分,比當時乘出租汽車要便宜很多,一般市民可以負擔的起,加上人力車相較於汽車而言,可以進入許多較窄的巷弄,因此成為市民主要的交通工具。
但人力車夫花費大量的勞力,但所得扣除租車費用之後,收入甚少。據估計,在1930年代,上海約有80000左右的人以拉人力車維生,大多是外地移入的下層貧民。
5、民國時期的黃包車是一種便利交通工具,那黃包車為什麼姓黃?
黃包車是電影中最常見的一種人力交通工具,它不但方便與百姓,而且對環境毫無污染,還有遮風擋雨的作用。
其實不應說是姓「黃」,而應該說是刷成黃顏色。由於「東洋車」非常方便可以隨時隨地上下車,即便是到後來有了,有軌電車、私家汽車等等,但絲毫不影響它的發展。
其實,說黃包車姓黃是不對的,應該把這個姓黃稱之為:黃色的黃包車,因為它的黃並不是因為它姓黃,而是部分拉黃百車的人為了招攬客人,把「東洋東染成了黃色。當然,這種黃色也有其含義,因為在民國時期,黃色在老百姓嚴重是尊貴的存在。所以東洋車逐漸被稱為黃色車。
另一種說法是當時人力拉車很火,不僅許多商人喜歡這道菜,甚至許多有錢人也開始看上它。為了區分商用車和私家車,政府規定商用車輛必須塗上黃色才能區別開來。
由此可見,黃包車姓黃,是因為中國人認為黃色是尊貴的代表和方便政府區分商用車和私家車而做的標志。當今科技發達,黃包車早已被汽車、飛機等更先進的交通工具所取代。倘若你想看到黃包車長相如何?想享受一下黃包車你只能去一些旅遊風景區或者老北京尋找。但是前提一定要有當水魚的准備,因為聽說坐一次黃包車比打的還要貴上兩倍。
6、《駱駝祥子》中的黃包車令人印象深刻,是誰發明了黃包車呢?
黃包車是一種用人力拖拉的雙輪客運工具,又稱人力車,約1870年創制。 早在商朝,約公元前16-前11世紀,我國已經能製造有輻車輪的輕便兩輪車了。到了秦漢時代,人力兩輪車稱為「輦」,像這個字一樣由「男子並行,拉車前進」,一般為皇帝和顯貴乘用,所以沒有在百姓間流行開來。漢魏時代盛行的就是獨輪車了,用人力推挽,貨架安設在車輪的兩側,用以載貨,也可乘人。
我們現在所知道的人力車是19世紀70年代前後,由日本人發明的。人力車的結構和原理並不復雜,當時又沒有專利保護制度,日本的人力車製造和運營公司便如雨後春筍一般遍地而生。人力車經過不斷改進,得到了迅速發展,很快普及日本全國,也走出了國門,傳到亞洲各國。
清同治十二年,也就是1873年,法國人米拉看到了黃包車的便利和商機,打算從日本購入上海。他向法租界公董局呈報一份計劃,要求「在兩租界設立手拉小車客運服務機構」,並申請十年專利經營。法租界公董局與公共租界工部局協商,同意由兩局發放人力車執照,並批准路程價格。第二年1月,日本人力車正式進駐上海。因為是從日本輸入的,所以當時的上海人又稱之為「東洋車」或「洋車」。
人力車繼承了馬車等交通工具的舒適、便捷,隨時隨地隨停隨走,又更好地適應了上海彎曲、狹窄的街道和巷子,可以將客人接送到目的地門口,更加便利。隨著時代的發展,黃包車也一直在改進。現在在很多旅遊景點都能看到黃包車,以供遊客累了方便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