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巴士包車 » 巴士海峽名字的由來

巴士海峽名字的由來

發布時間: 2023-05-24 04:08:39

1、關於台灣的資料

台灣是中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歷史上,台灣曾被西班牙、荷運橘蘭、日本先後佔領過。抗日戰爭勝利後,台灣重歸中國的版圖。1949年後,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台灣與祖國大陸處於分離的狀態。50多年來,台灣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發生了巨大變化。台灣島是中國的第一大島,位於祖國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台灣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國與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

行政區劃
台灣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地處東經119°18′03″至124°34′30″,北緯20°45′ 寶島台灣
25″至25°56′30″之間。面積3.6萬平方公里,包括台灣島(面積3.58萬平方公里)、澎湖列島、綠島、釣魚島、蘭嶼、彭佳嶼、赤尾嶼。 在行政區劃上,台灣省全省原本共轄基隆、新竹、台中、嘉義、台南5個省轄市,台北、宜蘭、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南投、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台東、花蓮、澎湖16個縣。後來台灣當局於1967年將台北市定為「行政院院轄市」。之後,在1979年又將高雄設為行政院院轄市。此外,還設有所謂「福建省政府」,轄金門、連江(馬祖)簡悄乎2個縣。
名稱由來
在有據可查的史料上,「台灣」這一名稱的出現不過300多年。但是史書證明兩岸人民對台灣寶島早有稱呼,歷史上對台灣的稱呼有近十個,不同的稱呼卻反映了中華民族對台灣寶島的關心和期待。 在古老的中國出現國家機器時,就把中國劃分為九州管理,記載這一史實的是中國最早的史書之一《尚書·禹貢篇》。九州中的揚州管轄范圍北至淮河,東面至海。書中的「島夷卉服」就是指台灣。康熙33年(1642年)高拱乾主修的《台灣府志》中表示,夏商時期的揚州包括台灣。日本學者尾崎秀真也認為「島夷」就是台灣最早的名稱。「島夷」,台灣的第一個名稱。 人們對海的知識逐漸增加,從水中走出來的人類開始把大海為人所用。春秋戰國時,近海交通有所發展,因此出現許多關於海上的傳說,其中方士徐福為秦始皇求長生不老之葯的傳說流傳至今。《史紀·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的徐福上書中所稱的海上有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後人認為「瀛洲」即為台灣。徐福沒有回來,但是兩岸的來往在以後的歲月中越來越多。 作為專門的歷史地理書籍記載台灣的是在《前漢書》。進入漢代,關於台灣的記載開始多起來。在《前漢書·地理志》中有這樣的記載,在會稽海外有「東鯷人」,分為20餘國,「以歲時來獻見」。後來許多學者認為「東鯷」應該指的就是台灣。在《後漢書·東夷列傳》中,更是把台灣分為三部分,「東鯷」即為北台灣,「夷州」為中台灣,「澶州」為南台灣。在三百年前的荷蘭人連少挺(Linschoten)所繪的台灣地圖中,也把台灣分為三個島。把台灣分成三部分,說明對台灣的認識在加深。 直接描述台灣情況的是在三國時期。三國鼎立時期,東吳位於江南,管轄范圍包括會稽和東南沿海地區。東吳和海外的關系較為密切。《三國志》中談及在孫權黃龍2年(230年)派軍隊出海遠征夷洲。不少學者認為「攔悉夷洲」就是台灣。三國東吳臨海郡太守沈瑩可以稱之為最早的台灣學者,在他的《臨海水土志》對當時被稱為「夷洲」的台灣情況有著專門記載,只是此書已經流失,主要內容記載在《太平御覽》之中。從所記內容來看,這是當時最完整的關於台灣的文字資料。當然也有人說此時的「夷洲」就是廣東或海南某地,但是從方位、氣候、地形、古跡、物產、習俗等方面考證,應該是指台灣。通過《臨海水土志》,使得遠離台灣海峽的許多內地人,知道了盡管是有限的、但是極為難得的台灣的具體情況。 頗有大志的隋煬帝,施政並無多少值得誇耀的紀錄,但對外對內征戰卻有特殊的喜好,當然也對早有前朝前代所關注的台灣起兵。據《隋書·東夷傳》所載,隋煬帝曾於大業6年(610年)發動遠征琉求之戰。「琉求」是何處?歷來爭議較大。但絕大部分學者都認為「琉求」即為台灣,而非日本琉球。不管如何,隋代對台灣已經相當了解。在《宋史·外國列傳》中則明確記載,琉求國在泉州之東,有海島稱「澎湖」,煙火相望。趙汝適的《諸蕃志》中也有類似的記載,當然所記內容不詳細。 對於台灣的名稱,有不少人進行過研究。台灣政治名人連戰出生於當地世家,他的祖父即為著名歷史學家連橫。連橫在代表作《台灣通史》中說,「台灣原名『埋冤』,為漳泉人所號。」因為明代時期的閩南人歷盡艱辛到達台灣後,因水土不服和勞累困苦,病死者眾多,死後連屍骨都無法運回故鄉,「故以『埋冤』名之。」因為「埋冤」不吉利,而閩南話「埋冤」又與「台灣」同音,所以易名為「台灣」。這種分析不無道理,因為移民確實有過令人難以忘懷的痛苦經歷。 但是,連橫先生的結論也有牽強附會之處,因為同音的字很多,為什麼用「台灣」代替「埋冤」?「埋冤」不吉利,「台灣」吉利又表現在什麼地方呢?「台灣」名稱的由來並非如此。 台南是台灣最早開發的地區,因此對台灣的稱呼最初起於對台南地區的稱呼。最初在台南一帶居住的拉雅族,在介紹台灣時稱為「Tayan 」或「Tai-An」,荷蘭人拼為「Taioan」,從大陸來的移民則讀作「Tai-Oan」。因此,由於讀音不同,在台南一帶稱為「台員」、「大員」、「大圓」、「大灣」、「大冤」。以後由閩南話的「台員」轉音為「台灣」,所指地區也由台南一地擴及整個台灣地區。自明代起,「台灣」之名正式流行。 在明代閩人周嬰所著《遠游篇·東蕃記》中,以「台員」稱台灣。在明代萬曆年間(1573至1619年),在朝廷公文中出現「台灣」。清代張眉的《瀛濡百詠》一書指出:周嬰把台灣稱為「台員」,「這是閩南語所造成的錯誤,從此台灣之名始進入中土。」「台灣」名稱由此而來,應該是比較客觀的。 [1]
歷史概要
封建社會興盛起來後,中原的王朝與台灣之間有著許多來往。中國人發明的造紙術,極大推動了人類文化的傳播,當然也記下了中華兒女共同開拓台灣、建設台灣、保衛台灣的辛勤和犧牲,也記下兩岸來往的史實。 第一次遠征台灣發生在公元230年。三國時期吳國君主孫權派遣將軍衛溫、諸葛直率水軍一萬到達被他們稱為「夷洲」的台灣,這是歷史上有書為證的中國王朝第一次與台灣的聯系。他們的台灣之行歷時一年,最後因為疾病流行,水土不服,官兵死傷十之八九,最後則帶著數千名台灣居民回到大陸。事實上,這類軍事遠征並非是殺人越貨,而是封建王朝確立和鞏固統治范圍的常用手段。 帶回來的台灣人,介紹了許多台灣的情況。幾十年後,吳國臨海郡太守沈瑩根據從台灣返回的吳國官兵和帶來的台灣居民介紹的情況,在公元264至280年間寫下《臨海水土志》(見《太平御覽》第780卷 )一書。他稱這片海上的土地是「夷州在臨海東南,去郡二千里,土地無雪霜,草木不死,四面是山,眾山夷所居。山頂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此夷各號為王,分劃土地人民,各自別異。」「土地饒沃,既生五穀,又多魚肉。」還介紹了當地的物產、人民、風情、工具、古跡等,其中的「山頂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則證明了在春秋戰國時期,台灣為越國的版圖。 書中地描述讓人們對當時的台灣有了形象的認識:夷州在臨海郡東南2000里,當地氣候炎熱,沒有霜雪,草木四季常青,四面是山,土地肥沃,種植五穀,多產魚肉,紡織細布,冶煉銅鐵。居民為在高炎熱氣候中保存食物,把魚肉鹵在在大陶罐中,不僅自己當作佳餚,還用來招待客人。男女婚嫁乃由父母決定,女孩子出嫁後都要打掉上面的門牙。居民分為不同部落,各有自己的土地和首領。首領召集民眾時,用木棍敲擊中間掏空的木頭,聲音可傳四、五里遠,居民聽見後紛紛趕來。打仗時將敵人的頭砍下來,掛在院中的大木杵上,幾年都不摘下來,以彰顯自己的戰功。 這是世界上第一次較為完整記載台灣風情的文字,中原人對台灣有了肯定、明確的認識。 到隋代,隋煬帝在大業3年(607年)先後派出羽騎尉朱寬、海師何蠻等人兩次前往當時被稱為「流求」的台灣,因語言不通,第一次帶回一名台灣人,第二次帶回一些布甲。大業6年(610年),隋煬帝又派出武賁郎將陳稜及朝請大夫張鎮州率兵萬餘人,從廣東義安(潮州)起航,前往台灣,當地人以為這是中原的商船,這說明當時大陸商人經常前往經商,也說明台灣人已經熟悉經商貿易。只是陳稜與當地酋長談判不順利,刀槍相向,並帶了數千名當地居民返回大陸。在台灣中部地區的彰化市,有一條街名叫「陳稜街」,它就是為了紀念這位隋朝將領的。 經過三國到隋唐的長時期的演變,閩粵一帶向台灣的移民也逐漸增加,到宋代時已經出現較多的往來和經濟活動,為便於管理,開始在台澎地區設立管理機構,澎湖已列入福建晉江縣版圖,這在台灣開發史上是第一次。台澎地區正式納入宋代版圖,盡管在後來的千年中,朝代更迭,皇者變換,但是台灣歸屬從來沒有改變過。 中華少數民族第一次控制中原的是元朝。元朝控制中原地區後,按照慣例需要進軍沒有到達過的疆土,故於至元28年(1291年)10月,派出海船副萬戶楊祥為宣撫使,與禮部員外郎吳志斗和兵部員外郎阮鑒率兵6000餘人進軍台灣。由於語言不通和航海知識不足,無功而返。到公元1335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設立「巡檢司」。巡檢司,級別不高,屬九品。「職巡邏,專捕獲」,捕捉罪犯,兼辦鹽課,但這是中央政府派駐台澎地區的第一個行政執法機構。自此以後,中央王朝開始派員管理台澎地區。 元朝有一位旅行家,名叫汪大淵,他到過許多地方游歷,在至正年間搭商船到台灣和澎湖,後寫出《島夷志略》。書中說台灣:「地勢盤穹,林木合抱,土潤田沃,宜稼穡。氣候漸暖,地產沙金,黍子、硫磺、黃臘、鹿豹……海外諸國,蓋始於此。」從人們可以到台灣旅行及兩岸商業活動中,可以看出當時台灣和大陸的來往已經很多,已經成為互補性的經濟活動和日常性的社會往來。 鄭成功
明朝的海禁政策,導致東南沿海海盜盛行,為保衛沿海地區不受海盜侵擾,明朝朝廷在基隆、淡水二港派駐軍隊,防止海盜利用台澎地區作為搔擾東南沿海的基地,這是中央政府第一次在島內駐扎軍隊,保衛海防。高雄鳳山有特產「三寶姜」,就是明代鄭和下西洋到達台灣時留下的,這是中原到達台灣的第一支大規模的商隊。為保衛台灣,在以後的歲月中,先後出現了鄭成功收復台灣、康熙皇帝統一台灣等重大軍事活動。 1683年,清政府統一台灣後,在台灣本土內正式設立台灣府,下轄台灣、鳳山、諸羅三縣。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管轄,後改為2府8縣4廳。清政府對台灣地區已經建立了完整的統治機構、制度,進行有效管理。 西方殖民者東侵以來,美國、日本、法國等列強先後在台灣進行軍事挑釁,加劇了中國邊疆領土危機。在這種情況下,清政府上層在如何治理台灣的態度和方式開始出現變化,由「防內變為主」改為「防禦外侵為主」,清朝督辦南洋海防事務的福建船政大臣、後任欽差大臣的沈葆楨、福建巡撫丁日昌等人,把台灣稱為「七省藩籬」、「南北洋關鍵」、「中國第一門戶」,一再反復強調台灣地位的重要性。他們還多次上奏摺,建議在台灣設立行省,以加強吏政,有效管理孤懸海外的台澎地區,鞏固海防。 在台灣設省的建議在當時的邊疆危機下,有了實現的可能。這一建議最早是丁日昌在1874年間提出來的。第二年11月沈葆楨提出,在閩浙總督名下設立「福建巡撫」,「冬春駐台灣,夏秋駐福州」。1876年春新任巡撫丁日昌無法按期駐台灣,奏請朝廷另派重臣常駐台灣,改設「台灣巡撫」,這樣實行3年的「冬春駐台」改為台灣單設巡撫。 劉銘傳
直到1884年6月,清朝才派出直隸提督劉銘傳加封巡撫銜,督辦台灣政務和防務。不管影視作品把他說成什麼樣子,劉銘傳確實是一個有作有為的官員。 劉銘傳到任不久,正逢中法戰爭爆發,從總體上看軍事上沒有失敗的中國,在政治上再次慘敗,面對危機,加強台灣防務尤為必要。閩浙總督楊昌浚、欽差大臣督辦福建軍務左宗棠,於7月再次上書,要求在福建台灣兩地「巡撫分駐」、「建省分治」。光緒11年(1885年)10月12日,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後,在下旨創建海軍的同時,下旨同意詔請左宗棠的奏請,福建政務由閩浙總督兼管,將福建巡撫改為台灣巡撫,正式下詔在台灣建省。到1888年正式實現閩台分治,台灣單獨設省,由原來的2府8縣4廳增為3府11縣4廳1直隸州,後又增設南雅廳。首任福建台灣巡撫為劉銘傳。正是這位巡撫,打開了台灣的近代經濟發展之門。 歷史沿著應該有的軌跡走到現在,在「巡檢司」設立、充滿風雨的550年之後,台灣成為清朝的第20個行省。台灣省建制的建立,對外主要是為了鞏固東南海防,防禦外國列強的侵略,加強軍事防務;對內則開始近代工業化過程,開礦、郵政、交通、墾荒、教育事業等相繼發展起來。從此,台灣社會進入了大規模開發時期。 正是歷史上兩岸的來往,聯結起兩岸人民的心靈,台灣與大陸不可分離。大海向我們訴說的大陸在台灣的這么多「第一」,不僅僅是時間先後的意義,而是包含著多少先行者的勇氣,開拓者的艱辛,奮斗者的犧牲;包含著多少台灣對中原腹地的嚮往,多少大陸人民對台灣同胞的關懷。同樣也告訴我們,正是在這種延綿千年的交往中,中華文化浸透了台灣;台灣同胞則在連續持久的中華文化的環境中,也成為這一令世界感到驚奇、甚至有些不可思議的中華文化的創造群之一。因此,台灣與大陸的關系,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沉澱。[2]
旅遊景點
旅遊資源
其地貌復雜,處於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又有喀斯特地貌與海蝕地貌,故多山水勝境、火山群與溫泉群。西海岸沙灘平緩,多海水浴場,而東海岸斷崖陡峭,奇石怪岩。森林茂密,動植物資源豐富,更有『蝴蝶王國『之稱。清代即有『八景十二勝『之說,包括:阿里山雲海、雙潭秋月、玉山積雲、清水斷崖、澎湖漁火、大屯春色、魯谷幽峽、安平夕照和草山、新店、大溪、五指山、八卦山、虎頭埤、獅頭山、太平山、大里筒、旗山及霧社。文物資源豐富,或與反抗荷蘭、日本侵略者有關,或為台灣與大陸關系的歷史見證。如赤嵌樓、安平古堡、明延平郡王祠、指南宮凌霄寶殿、雲林北港媽祖廟、台北與台南孔廟等。高山族人口達30餘萬,又分為阿美、泰雅、排灣、賽夏、布農、曹、魯凱、卑南、雅美等9個族群。雅美族的甩發舞與雕船本領,阿美族的對位唱法與多姿的舞蹈,排灣族的刺綉與雕刻,布農族的『打耳祭『與『成年祭『大典,賽夏族的『矮靈祭『與佩鈴叮咚的舞蹈,泰雅族的綉衣與播種節,卑南族的『剎猴祭『與『狩獵祭『等,是那樣五彩繽紛。為發展旅遊業,採取了一些措施,如在桃園縣興建『小人國『,更豐富了旅遊資源。
風味餚饌
類似閩、粵,但加以變化而有台灣特色:佐料常用沙茶、咖喱、花生醬等,甜味更重,多用清湯燉煮。風味小吃品種極多。台北新店碧溪潭香魚,基隆豆簽羹、『甜不辣『,桃園石門沙鍋魚頭,台中菜根香原汁牛肉,新竹『貢丸『,嘉義『四臣湯『和香菇魚翅羹,台南『棺材板『(油炸包餡麵食),高雄六合夜市貝類海鮮及『山河肉『(大山鼠肉)等,都使人垂涎欲滴。
地方文藝
閩語區有褒歌、採茶歌,粵語區有客家山歌,較通俗。而南管則較『雅『。劇戲多承閩、粵,有梨園戲、高甲戲、粵戲、皮影戲等。高山族文藝絢麗多姿。[3]
地理人文
地理位置
台灣海峽呈東北向西南走向,北通東海,南接南海,長約200海里,寬約70至221海里,平均寬度約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國際海上交通要道。它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相隔約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隔約300公里;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相望,最窄處為130公里。 台灣島
由於台灣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不光中國東海和南海之間往返的船隻從這里通過,從歐洲、非洲、南亞和大洋洲到中國東部沿海的船隻也從這里通過。從大西洋、地中海、波斯灣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隻一般也經過這里。
人口統計
據台灣有關方面統計,截止1998年8月,台灣省人口為2181萬多人,加金門、馬祖人口,總數為2186萬多人;人口年增長率約為7.31%。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平原,東部人口僅佔全部人口的4%。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為568.83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第一大城市台北市的人口密度已達每平方公里1萬人。 台灣居民中,漢族約占總人口的98%;少數民族佔2%,約38萬人。根據語言、風俗的不同,台灣少數民族分為阿美、泰雅、排灣、布農、卑南、魯凱、曹、雅美和賽夏等9族,分居全省各地。
地貌特徵
台灣島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積佔全部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台灣山系與台灣島的東北——西南走向平行,豎卧於台灣島中部偏東位置,形成本島東部多山脈、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徵。台灣島有五大山脈、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別是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和台東山脈,宜蘭平原、嘉南平原、屏東平原和台東縱谷平原,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里盆地。中央山脈縱貫南北,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國東部最高峰。台灣島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和火山帶上,地殼不穩,是一個多震的地區。
氣候類型
台灣氣候冬季溫暖,夏季炎熱,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風和暴雨。由於北回歸線穿過台灣島中部,台灣北部為亞熱帶氣候,南部屬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高山除外)為22℃,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 以上。
自然資源
台灣雖然自產能源只有少量煤、天然氣,金屬礦產也較少,金、銀、銅、鐵等主要儲藏於北部火山岩地區及中央山脈,但是台灣卻有豐富的水力、森林、漁業資源。 淡水資源 充沛的雨量給島上的河流發育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獨流入海的大小河川達608條,且水勢湍急,多瀑布,水力資源極為豐富。其中長度超過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濁水溪(186.4公里)、高屏溪(170.9公里)、淡水河(158.7公里),大甲溪(140.3公里)、曾文溪(138.5公里)、烏溪(116.8公里)。 耕地資源 台灣農耕面積約占土地面積的四分之一,盛產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質好,產量高 日月潭
;主要經濟作物是蔗糖和茶。蔬菜品種超過90種,栽種面積僅次於稻穀。台灣素有「水果王國」美稱,水果種類繁多。花卉產值也相當可觀。 森林資源 台灣森林面積約佔全境面積的52%,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義的阿里山是著名的三大林區,木材儲量多達3.26億立方米,樹木種類近4000種,其中尤以台灣杉、紅檜、樟、楠等名貴木材聞名於世,樟樹提取物更居世界之冠,樟腦和樟油產量約佔世界總量的70%。 漁業資源 台灣四面環海,海岸線總長達1600公里,因地處寒暖流交界,漁業資源豐富。東部沿海岸峻水深,漁期終年不絕;西部海底為大陸架的延伸,較為平坦,底棲魚和貝類豐富,近海漁業、養殖業都比較發達。遠洋漁業也較發達。
經濟發展
台灣六十年代起注重發展工業,已形成以加工外銷為主的海島型工商經濟。工業有紡織、電子、製糖、塑膠、電力等,開辟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區。北起基隆,南至高雄 台灣回歸祖國紀念幣
有電氣化鐵路和高速公路,海上和空中航線可達世界五大洲。 台灣的旅遊業也相當發達,寶島名勝有日月潭、阿里山、陽明山、北投溫泉、台南赤嵌樓、北港媽祖廟等。 廈門與台灣隔海相望,其地理位置優越且有良好的深水港灣,自古有「扼台灣之要,為東南門戶」之稱。自宋代以來廈門與台灣同屬一個行政單位,大陸移民始從廈門移往台灣。相似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與生活習性溝通了廈門與台灣人民密切關系與往來,正如《台灣府志》所載:「台郡與廈門如鳥之兩翼,土俗謂廈即台,台即廈」。台灣人民70%的祖籍地源於閩南地區,兩地人民情同手足故鄉情。這種特定的地理與歷史淵源關系使廈門成為與台灣各項交流交往的中轉站和交通要道,更是經貿交往的集中地。
歷史沿革
遠古~16世紀
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後來因地殼運動,相連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峽,出現台灣島。 吳王孫權曾派1萬官兵到達台灣
台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的。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台南縣左鎮鄉發現了迄今為止台灣最早的人類化石,被命名為「左鎮人」。考古學家認為,「左鎮人」是在3萬年前從大陸到台灣的,與福建考古發現的「清流人」、「東山人」同屬中國舊石器時代南部地區的晚期智人,有著共同的起源,都繼承了中國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灣早期住民中,還有少部屬於尼格利陀人種的矮黑人和屬於琉球人種的琅嶠人。上述台灣早期住民是現今台灣少數民族的祖先。 台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當時三國吳王孫權派1萬官兵到達「夷洲」(台灣),吳人沈瑩的《臨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對台灣最早的記述。隋唐時期(公元589—618年)稱台灣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師台灣。據史籍記載,610年(隋大業六年)漢族人民開始移居澎湖地區。到宋元時期(公元960—1368年),漢族人民在澎湖地區已有相當數量。漢人開拓澎湖以後,開始向台灣發展,帶去了當時先進的生產技術,公元12世紀中葉,宋朝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兵戌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灣。元、明兩朝政府在澎湖設巡檢司,負責巡邏、查緝罪犯,並兼辦鹽課。明朝後期開拓的規模越來越大。在戰亂和災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當局和鄭芝龍集團曾經有組織地移民台灣。
荷西殖民時期
16世紀,西班牙、荷蘭等西方殖民勢力迅速發展,開始把觸角伸向東方。17世紀初,荷蘭殖民者 鄭成功收復台灣
乘明末農民起義和東北滿族勢力日益強大,明政府處境艱難之時,侵入台灣。不久,西班牙人侵佔了台灣北部和東部的一些地區,後於1642年被荷蘭人趕走,台灣淪為荷蘭的殖民地。荷蘭殖民者實行強制統治,把土地據為已有,強迫人民繳納各種租稅,掠奪台灣的米、糖,把其收購到的中國生絲、糖和瓷器經台灣轉口運往各國,牟取高額利潤。荷蘭殖民者的統治,激起了台灣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農民領袖郭懷一領導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武裝起義。這次武裝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但它表明荷蘭的殖民統治已經出現危機。
鄭氏執政時期
1644年,清軍入關,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權。1661年4月,鄭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討大將軍的名義,率2.5萬將士及數百艘戰艦,由金門進軍台灣。鄭成功在進軍台灣時,向荷蘭殖民者表示,台灣「一向屬於中國」,台灣和澎湖這兩個「島嶼的居民都是中國人,他們自古以來佔有和耕種這一土地」,荷蘭「自應把它歸還原主。」經過激烈戰斗和圍困,1662年2月,鄭成功迫使荷蘭總督揆一簽字投降。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了中國領土台灣,成為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廣大人民的敬仰。
清政府統治時期
1684年,清政府設置分巡台廈兵備道及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至1811年,台灣人口已達190萬,其中多數是來自福建、廣東的移民。移民大量開墾荒地,使台灣成為一個新興的農業區域,並向大陸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陸輸入的日用消費品和建築材料等,使台灣的經濟得到相當程度的發展。這個時期,台灣與福建、廣東的來往十分密切,中華文化更加全面地傳入台灣。 由於西方列強向中國邊疆侵逼,中國出現了邊疆危機。1884—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法軍進攻台灣,遭劉銘傳率軍重創,到1885年6月《中法新約》簽定,法軍被迫撤出台灣。 中法戰爭以後,清政府為了加強海防,於1885年將台灣劃為單一行省,台灣成為中國第20個行省。首任台灣省巡撫劉銘傳積極推行自強新政,清理田賦,增加財政收入,購買輪船,架設電報線,設立郵電總局,建造鐵路;購買軍艦,增設炮台,設立機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務局,安裝新式採煤機器;設立興市公司,建街造路;創立西學堂、電報學堂,培養建設人才。劉銘傳把眾多新式事業集中於一省,使台灣成為當時中國的先進省份之一。
日本統治時期
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翌年清政府戰敗,於4月17日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消息傳出後,舉國同憤,反對割台;台灣全省「哭聲震天」,鳴鑼罷市。協理台灣軍務的清軍將領劉永福等率軍民反抗日本的侵佔,堅持了5個多月的戰斗,歷經大小百餘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終遭失敗。從此,台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達50年之久。 台灣人民從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統治,在日據初期,以農民為主體的抗日武裝進行了長達20年的斗爭。後來,文化協會、民眾黨、共產黨等還組織領導了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民族抵抗運動。 慶祝台灣光復
1937年7月日本製造「七七事變「,中國人民開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戰爭。在抗日戰爭時期,不少台灣同胞回到祖國參加抗戰,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台灣的光復作出了貢獻。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2月9日,中國政府發出《中國對日宣戰布告》,明確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間關系者,一律廢止。」
主權回歸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經過8年英勇的抗日戰爭,終於收復了台灣。台灣同胞歡天喜地,慶祝回歸祖國。10月25日,同盟國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於台北舉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國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國主權之下。至此,台灣、澎湖重歸中國主權管轄之下。

2、為什麼稱台灣為「寶島」?

是因為台灣物產豐富,所以被稱為「寶島」。

春秋戰國時期稱台灣為「島夷」;秦朝稱「瀛州」; 三國時期稱「夷洲」;隋朝至元朝稱「流求」。明朝中期以後民間對台灣的稱呼很多,如「雞籠」(指台灣北部)、「北嫌沖港」(台灣西部沿海的通稱)、「大員」、「台員」、「台窩灣」(指今台南芹仔殲安平地區附近),官方稱為「東番」。 

鄭成功改稱「東都」,後鄭經改為「東寧」。清朝更名為「台灣」,並設置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這是台灣的正式定名。



(2)巴士海峽名字的由來擴展資料

台灣風景名勝:

1,台北101

台北101大樓(Taipei 101 building),前名台北國際金融中心(Taipei Financial Center),又名台北101、台北金融大樓,位於台北市信義區,坐落於台北信義區金融貿易區中心,東臨信義廣場,北依信義21號公園,西近富士洋行,南靠台北捷運信義線。

2,日月潭

日月潭位於台灣省阿里山以北、能高山之南的南投縣魚池鄉水社村,舊稱水沙連、龍湖、水社大湖、珠潭、雙潭,亦名水裡社。

3、台灣的資料

台灣是我國最大的島嶼,其中知渣包括台灣本島,澎湖列島、釣魚島、赤尾嶼、蘭嶼、火燒島和其他附屬島嶼共88個,為中國的「多島之省」。台灣本島呈紡錘形,台灣海峽長約300公里,寬不足200公里,最狹處位於福建省平潭島與台灣新竹市之間,為130公里。台灣海峽為中國南北方之間的海上交通要道,是著名的遠東海上走廊。她與廟島群島、舟山群島、海南島,構成一條海上「長城」,為中國東南沿海的天然屏障,素有「東南鎖鑰」,「七省藩籬」之稱,戰備位置十分重要。

台灣另一個著名的名稱又叫福爾摩沙,是從葡萄牙語的Formosa音譯而來,意思是「美麗(之島)」。自古以來台灣就是我國的神聖領土,在中國古代文獻里,被稱為「蓬萊」、「瀛洲」、「夷州」、「琉求」等。從三國時代開始,便逐漸開拓、經營台灣,到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正式建立行省。美麗富繞的台灣島,自然資源豐富,有「祖國寶島」之稱。
寶島台灣是世界上少有的熱帶「高山之島」,除西岸一帶為平原外,其餘佔全島2/3的地區都是高山峻嶺。台東山脈、中央山脈、玉山山脈,號稱「台灣屋脊」,海拔3997米。最著名的是阿里山,為台灣秀麗俊美風光之象徵。

台灣海峽為中國南北方之間的海上交通要道,是著名的遠東海上走廊。她與廟島群島、舟山群島、海南島,構成一條海上「長城」,為中國東南沿海的天然屏障,素有「東南鎖鑰」,「七省藩籬」之稱。

台灣概況
簡 稱:台
位 置: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台灣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相隔約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隔約300公里;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相望,最窄處為130公里。是中國與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
面 積:總面積為36006平方公里,台灣本島面積為35873平方公里。
人 口:2228萬
民 族:漢族約占總人口的98%;少數民族佔2%。少數民族分為阿美、泰雅、排灣、布農、卑南、魯凱、曹、雅美和賽夏等9族,分居全省各地。
區 劃:台北、高雄二個「院轄市」,台中、台南、基隆、新竹、嘉義五個「省轄市」,台北、宜蘭、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南投、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台東、花蓮、澎湖十六個縣。
宗 教:佛教、道教、基督教、摩悶教、回教、印度教等。
景 觀:日月潭、阿里山、陽明山、北投溫泉、台南赤嵌樓、北港媽祖廟等。

台北市:
台北市位於台灣島北部,台北盆地的中央,四周與台北縣挨著。全市面積272平方公里,是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中心,為台灣第一大城市。現今全市共劃分中正、大同、中山、松山、大安、萬華、信義、士林、北投、內湖、南港及文山12個行政區。
公元1875年(清光緒元年),欽差大臣沉葆楨在此建立了台北府,統管台灣行政,從此有「台北」之名。1885年,清朝政府在台灣建省,首任巡撫劉銘傳將台北定碰薯為省會。1949年後,這里仍然是最高行政機構所在地。
台北市是台灣的工商業中心,全島規模最大的公司、企業、銀行、商店都把他們的總部設在這里。以台北市為中心,包括台北縣、桃園縣和基隆市,緯閃頌ㄍ遄畲蟮墓ひ瞪���蛻桃登�?br>台北市是台灣北部的游覽中心,除陽明山、北投風景區外,還有省內最大、建成最早佔地8.9萬平方米的台北公園和規模最大的木柵運物園。此外,由私人經營的榮星花園規模也相當可觀。劍潭、北安、福壽、雙溪等公園,也都是游覽的好地方。台北市名勝古跡頗多,其中台北城門、龍山寺、保安宮、孔廟、指南宮、圓山文化遺址等處,均為風景優美,適宜游覽的好地方。

航空

桃園機場和高雄機場為國際機場;台北松山、花蓮、台中、嘉義、台南、台東機場為省內機場;梨山、阿里山為直升機場;馬公、綠島、蘭嶼、小琉球、七美嶼、望安為離島小型機場,以上機場中以桃園、台北、高雄、花蓮4個機場為最大。
台灣有飛至日本、美國、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印度尼西亞、香港等地的國際航線93條,共25家航空公司飛航世界56個主要城市。另外島內有以台北、高雄為中心,飛至馬公、花蓮、台東、嘉義、台中、台南、梨山、日月潭、恆春、綠島的定期航線。由於所有的島內、島間空中交通之飛行時間均在一小時以內,所以搭飛機是國內長途旅遊最常使用之交通工具。

海運

台灣海上交通發達,是維持其經濟發展的生命線。基隆、高雄、花蓮為客輪主要停靠之國際港。台灣與各離島及金門、馬祖之間交笑猛者通甚為方便,亦以飛機為主,客輪為輔。

鐵路

台灣鐵路總長4500多千米(其中70%為窄軌鐵路),有從基隆至高雄的鐵路縱貫線(長400多千米),環島鐵路網已形成。
台灣鐵路可以分成東、西兩線:
西線包括縱貫鐵路及支線:縱貫鐵路由基隆經台北、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彰化、雲林、嘉義、台南至高雄,現已實現了電氣化;支線主要有宜蘭線(基隆—蘇澳)、屏東線(高雄—枋寮)、竹南至彰化縱貫平行的海線和山線、淡水線、新竹線、集集線、阿里山森林線(嘉義—沼平)。
東線主要有台東線和新修築的北回鐵路:台東線自花蓮到台東;北回鐵路自宜蘭線的南聖湖站,沿台灣東北海岸向南,經蘇澳至花蓮與台東線連接。
此外,1991年建成通車的南回鐵路(屏東—台東)已使台灣形成環島鐵路網。近年來台灣又在建設台北市地下鐵道及高雄至屏東的雙軌鐵路。

公路

台灣的公路十分發達,公路總長17000多千米,環島公路總長1031千米。公路網遍及全省,線路相當稠密。依照地理形勢和道路功能來分,在高速公路、環島公路、環島公路、橫貫公路、縱貫公路、濱海公路、聯絡公路6個系統,它們縱橫交織、四通八達,為遊人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若是在島內旅遊,環島鐵路、四通八達的公路網及客運巴士都十分方便,旅遊者能很便捷的欣賞台灣之美。

4、韓國和中國之間的海叫什麼名字

韓國與中國之間的海是黃海。它是太平洋西部最大的邊緣海,平均水深90米,海底比較平坦,大部分水深超過60米。

黃海的名稱來源於它的大片水域水色呈土黃色,由於歷史上黃河有七八百多年的時間注入黃海,使得河水中攜帶的一些少量的泥沙將黃海近岸的海水由藍色染成了黃色。在韓語環境中,則因其位於朝鮮半島西側也稱為「西海」或者「朝鮮西海」;但國際上通常沿用中國的稱呼「黃海」。

(4)巴士海峽名字的由來擴展資料

其他5個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

1、日本(與我國之間隔著東海)

中國大陸和中國台灣島以及朝鮮半島與日本九洲島、琉球群島等圍繞的邊緣海即使東海,東北部通過對馬尺塌海峽與日本海想通,西南部通過台灣海峽與南海相連。

黃海的西北部它通過渤海海峽與渤海相連,東部由濟州海峽與朝鮮海峽相通,南以長江口東北岸啟東角到濟州島西南角連線與東海分界。

2、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頃知、印度尼西亞、越南(與我雀困消國之間隔著南海)

南海位於印尼的南蘇門達臘和加里曼丹之間,北邊至中國廣東、廣西、福建,香港和澳門,東北至台灣島,東至菲律賓群島,且包含呂宋海峽西半側,西南至越南與馬來半島,通過巴士海峽、蘇祿海和馬六甲海峽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黃海

5、各著名海峽的英文名字

台灣海峽 Taiwan Strait
巴士海峽Bashi Channel
朝鮮海峽Korea Strait
韃靼海峽Strait of Tartary,Tatar Strait,Tartar Strait,Strait of Tartar
保克海峽Palk Strait
馬六甲海峽Malacca Strait
望加錫海峽(Makassar Strait)
托雷斯海峽(Torres Strait)
巴斯海峽(Bass Strait)
莫三比克海峽(Mozambique Channel
直布羅陀海灶蠢搜峽(Estrecho de Gibraltar)
英吉利海峽(English Channel)
喀拉海峽
白令海峽Bering Strait
佛羅里達海峽
尤卡坦海峽
向風海峽
莫納海峽間
麥哲倫海峽Estrecho de Magellanes
麥克盧爾海峽
梅爾維爾子爵海峽
福克斯海峽隱歷
哈得孫海峽
史密斯海檔梁峽
戴維斯海峽 Davis Strait
湖安·德富卡海峽Juan de Fuca Strait
赫卡特海峽
丹麥海峽
達達尼爾海峽 Dardanelles Strait
博斯普魯斯海峽Strait of Bosporus

6、中國的軍艦怎麼出海

中國有1.8萬多公里的大陸海岸線,似乎有很好的條件成為一個海洋大國,其實條件並不優越。地理上,中國大陸為西太平洋島弧所包圍。
整個西太平洋島弧可分為南北兩段:北段由千島群島、日本群島、琉球群島、台灣島和菲律賓群島構成,面向太平洋,為東亞太平洋島弧;南段由努沙登加拉群島、爪哇島、蘇門答臘島、尼科巴群島和安達曼群島組成,向印度洋突出,稱印度洋巽他島弧。兩段島弧在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島銜接,把亞洲大陸東部、主要是中國大陸與外部大洋相隔開來。整個中國近海海域,如黃海、東海、南海,因而都是半封閉的海域。在這些島弧的太平洋一側,則分布阿留申群島、小笠原群島、馬里亞納群島、夏威夷群島等。搭弊
在這樣的海洋地理環境下,中國不能直接通達大洋,無論是東出太平洋,還是南下大洋洲,西向印度洋,都必須克服西太平洋島弧所形成的天然地理障礙。
這一特定的海洋地理環境在二戰後被追求全球霸權的超級大國美國所關注和利用,對中國所構成的地緣政治挑戰則更為棘手!
依託西太平洋島弧這一特定的海洋地理環境,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美國提出並實施了旨在圍堵、威懾亞洲大陸國家特別是中國的「島鏈」戰略。這一戰略由三條島鏈構成。
第一島鏈北起自位於西太平洋、靠近亞洲大陸沿岸的阿留申群島、千島群島、日本群島、琉球群島、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等群島。
其中,阿留申群島位於太平洋北部,是一條分隔白令海和太平洋的弧形島鏈,屬美國阿拉斯加州。美國在不少島上建有海軍基地、海軍航空站,預警雷達站及地下核試驗場等。
日本群島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4個大島及附近小島組成,自東北向西南呈弧形延伸。琉球群島位於日本九州島與中國台灣島之間,呈東北—西南弧狀布列,蜿蜓1000餘公里。日本事實上把守著東北亞進出太平洋的大門。美國與日本建立軍事高明同盟關系,在日建立了一系列海空軍事基地,數萬美軍駐扎日本。
菲律賓群島由7107個島嶼組成,面積約29.97萬平方公里,南北排列,綿延1800餘公里。該群島北隔巴士海峽與台灣島遙對,西瀕南海,東臨太平洋。1951年美菲締結共同防禦條約,建立軍事同盟關系。
我國的台灣島位於「第一島鏈」的中央,是該「島鏈」距我大陸海岸線最近的一環。1950年起美國航空母知念族艦進駐台灣海峽,1954年美台簽署共同防禦條約。台灣島成為美國威脅中國大陸的「不沉的航空母艦」。
第二島鏈則源自南方諸島、馬里亞納群島、雅浦群島、帛琉群島及哈馬黑島等島群。
其中,馬里亞納群島為美國在西太平洋密克羅尼西亞的一個島群,地處亞洲大陸至澳大利亞大陸航線的中途,是美洲通往西太平洋的海空交通樞紐,戰略地位重要。關島是馬里亞納群島中最大、最南端的島嶼,陸地面積549平方千米。美將關島建設為軍事基地之島,各種軍事設施佔全島面積的1/3。
「第三島鏈」主要由夏威夷群島群島組成。對於美國而言,夏威夷群島既是美國本土的防禦前哨,又是支援亞太美軍的戰略後方。
三大島鏈層層包圍了中國大陸!
美國的「島鏈戰略」雖因冷戰而起,但未隨冷戰結束而消失,相反,近年來,美國在不斷強化「島鏈」,如「重新定義」美日同盟關系,「重返」東南亞,在關島擴建軍事設施等。美國還與印度建立全球夥伴關系,企圖把這條位於西太平洋的島鏈向西延伸到印度洋。
面對海洋地緣政治環境的劣勢,如何「突圍」—克服海洋地理上的約束、特別是沖破美國「島鏈」戰略的束縛,對中國是一個非常現實、嚴峻的問題。
解決台灣問題,實現中國統一是中國打破三大島鏈,特別是第一島鏈對中國束縛的最核心的戰略選擇。台灣島位於「第一島鏈」的中央,在整個「第一島鏈」中起著承上啟下、中間樞紐的重要作用。台灣是中國大陸的天然門戶,是祖先留給中國大陸的理想出海口。只要台灣在手,中國東出太平洋就豁然開朗,第一島鏈的封鎖自然就被打破。
僅與台灣統一還不夠,中國無疑需要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藍水海軍!
但僅靠強大的海軍還不夠。單純依靠武力的「突圍」,招致的「武力反突圍」可能更大!
進入21世紀,一種新的地緣政治觀點開始出現,認為人類的未來不在於陸地而在於海洋,21世紀是海洋世紀,世界的地緣政治中心將從大西洋地區轉移到太平洋地區,組成太平洋共同體的國家將替代歐美軸心,成為世界政治和經濟中心。因此,誰控制了太平洋,誰就控制了整個世界。21世紀是「太平洋世紀」!
奉行睦鄰友好與推進區域合作才是中國應對「島鏈」困境的必由之道。中國需要在島鏈國家中尋找到堅定的盟友,至少也要確保這些島鏈國家不全是中國的對手。中國應倡導、推動和參與區域合作,首先是把位於第一島鏈的東亞國家納入一個共同市場,並以此為起點推進泛太平洋合作,進而把整個西太平洋島弧建設成為一個和平之弧、合作之弧、繁榮之弧、文化傳播之弧,那麼,中國將真正能夠雄踞世界的東方、太平洋的西岸!

中國的出海通道在哪裡?--海峽篇
我國出入世界大洋的通道為數有限,並且要經過很多處於別國主權管轄和控制之下的海峽。
北上日本海,我國要經過朝鮮海峽。
朝鮮海峽位於朝鮮半島東南部與日本九州島北岸、本州島西岸之間,長約160海里,寬110-150海里。海峽北連日本海,西南與東海相通,經濟州海峽通黃海,東南方向可經瀨戶內海進入太平洋。海峽中間有對馬島,對馬島將朝鮮海峽分成西、東兩條水道,西北水道仍稱朝鮮海峽(狹義的朝鮮海峽),又稱釜山海峽,東南水道則被壹歧島分為對馬海峽和壹歧海峽。海峽兩岸多良港、海灣,是東北亞海上交通要道,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朝鮮半島、日本之間進行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該海峽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1904-1905年日俄戰爭期間,雙方艦隊曾激戰於海峽,俄大敗。冷戰時期,朝鮮海峽是前蘇聯太平洋艦隊從遠東港口到太平洋的主要航道之一,也是美國謀求封鎖、控制的全球16個咽喉點之一。目前,海峽兩岸有眾多軍事基地,美、日、韓經常在海峽地區進行軍事演習。
東出太平洋,我國主要依賴琉球群島諸水道。
琉球群島位於日本九州島與我國台灣島之間,由大隅諸島、吐噶喇列島、奄美諸島、沖繩諸島、先島諸島、與那國島等組成,共有大小島嶼470多個。二戰後,沖繩島被美國佔領,成為美國的海空軍基地,是美國進攻亞洲遠東地區的橋頭堡。1971年交還日本之後,軍事設施仍歸美軍使用。群島中間有海峽、水道20多處,如大隅海峽、吐噶喇海峽、大島海峽、宮古海峽、古垣海峽、與那國東水道等。這些海峽和水道是東海、黃海與太平洋之間的直接通道,更是中國大陸東出太平洋的必經之路。其中,大隅海峽和宮古海峽在軍事方面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大隅海峽東離橫須賀海軍基地約500海里,北距佐世保軍港170海里,是美國第七艦隊的常用航道。宮古海峽靠近沖繩島,是美國第七艦隊經常航行的海域。我國軍艦從東海、黃海進出太平洋也主要依賴這兩個海峽。
巴士海峽:位於中國台灣島和菲律賓呂宋島之間,是南海和太平洋的天然分界線。海峽中有巴坦群島、巴林塘群島、巴布延群島,這些島嶼把海峽分割成巴士海峽、巴林塘海峽、巴布延海峽。其中巴士海峽呈東西走向,南北平均寬約185千米,水深2000-5000米。巴林塘海峽位於巴坦群島與巴布延群島之間,寬約82千米,水深700-2000米。巴布延海峽位於菲律賓呂宋島和巴布延群島之間,南北寬約40千米,水深超過200米。三者中以巴士海峽最寬、最深、最重要,故通常把這3 條海峽統稱為巴士海峽。該海峽處北回歸線以南,屬熱帶海洋性氣候,高溫多雨,雷暴、台風較多,尤以每年7-9月最頻繁,直接影響艦船的正常航行。該海峽是連接南海與太平洋的重要通道,也是東南亞與東北亞往來要道,更是我國進出太平洋的重要通道,在國際航運中有著重要作用。
西向印度洋或南下大洋洲,我國則需要穿越馬六甲海峽、巽他海峽、龍目海峽等。
馬六甲海峽位於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呈西北—東南走向,連同新加坡海峽全長約1185千米。西北口寬約370千米,東南口最窄處寬約37千米,水深25—73米。該海峽東連南海,西接安達曼海,是連接印度洋和南海、太平洋的重要通道,是東亞與非洲、歐洲海上交通最短航道的必經之地,因而是世界上最繁忙、航運量最大的國際航道之一,年通過船隻達8萬艘以上。該海峽是我國貿易運輸特別是海上石油運輸的生命線。我國外貿的40%和海上進口石油的80%以上需經馬六甲海峽,每天通過該海峽的船隻有近6成與我國有關。
巽他海峽位於印度尼西亞群島中的爪哇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是連接南海、爪哇海和印度洋之間的重要通道,更是太平洋通往印度洋的重要戰略通道。長約120千米,水深200-1700米,平均水深遠遠超過馬六甲海峽,非常適於大型艦船通航。
龍目海峽位於印度尼西亞群島的龍目島和巴厘島之間,北接巴厘海,南通印度洋。它不僅是印度尼西亞群島之間的紐帶,也是西太平洋連接印度洋的重要通道、以及東亞國家至澳大利亞國際航線的主要通道之一。南北長約80千米,水深1200米以上,可通行載重20萬噸以上的大型船隻。
近年來,隨著亞太地區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對能源需求的不斷增加,龍目海峽和巽他海峽的戰略地位與日俱增,日益成為替代馬六甲海峽的優越天然航道。航經此海峽的船舶特別是油輪越來越多。
除上述海峽外,位於日本本州與北海道之間的津輕海峽、位於菲律賓群島中的民都洛海峽、印度尼西亞群島中的望加錫海峽、卡里馬塔海峽等也是我國出入世界大洋需要經過的重要海峽。
在平時狀態下,中國船隻航行經過上述海峽的權利和安全是有保障的。因為這些海峽或為《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的「用於國際航行的海峽」,或者海峽中有供外國船舶自由通行的公海航道。但在戰時或局勢緊張狀態下,如遭受敵對國家的封鎖、攔截,中國船隻航行暢通與安全問題就非常突出了。

中國的出海通道在哪裡?--陸地篇
歷史上,我國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日本海沿岸國。直至今天,吉林省可說是一個「准沿海省」,日本海近在咫尺。吉林省琿春市敬信鎮距俄羅斯位於日本海的波謝特灣直線距離僅3,800米。
恢復行使圖們江出海權就可讓吉林省直接進入日本海。發源於長白山的圖們江,注入日本海,主體部分為中朝界河,下游靠近入海口處約15公里長為朝俄界河。從法理上講,中國作為圖們江沿岸國應享有整條河流的自由航行權和出海權。1886年《中俄琿春東界約》和1991年《中蘇國界東段協定》皆以法律形式確認了中國船隻經圖們江出海航行的權利。朝鮮對中國船隻經由朝俄界河的圖們江河段進出日本海也不持異議。目前,需要盡快啟動中俄朝三國談判,在政治、外交、法律等領域就中國船隻經圖們江出海航行的權利進行細化、落實, 同時對圖們江河道進行整治,我國經由圖們江通向日本海的權利就可以真正實現了。
「借港出海」也是吉林省乃至整個東北地區通向日本海的捷徑之一。俄羅斯、朝鮮在日本海沿岸有眾多港口或港灣,吉林省琿春市可通過向俄、朝租借或合作開發港口,建設「路、港、區一體化」項目,進出日本海。目前,琿春與俄、朝港口間的合作已經在進行之中。通過推動聯合國主導下的大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項目,建設中俄朝圖們江自由貿易區,也可便利我國通向日本海。此外,「換地出海」也並非異想天開。中國可與俄、朝協商談判,在互惠互利基礎進行領土置換,讓中國擁有一片沿日本海的土地,直接面向日本海。
翻開世界地圖冊,可以看到,緬甸南臨印度洋,北與我國雲南省接壤。借道緬甸,我國可獲得通往印度洋的便捷通道。
我國經由緬甸與印度洋沿岸各國交往由來已久。在距今兩千多年的西漢時期,我國西南地區的商人就開辟了一條縱貫川滇兩省,經由緬甸到達印度和中東,乃至通往歐洲各國的「南方絲綢之路」。1938年建成通車的滇緬公路,從昆明至瑞麗出境入緬甸,與緬甸的公路、鐵路連接,直至緬首都仰光港,成為抗日戰爭時期國際援助物資進入中國的唯一戰略通道。今天,中國再次借道緬甸南向印度洋,中緬運輸大通道規劃正在穩步推進中。
1989年緬甸總理蘇貌提出建設中緬陸水聯運通道的構想,即依託公路和上游在中國、下游在緬甸的伊洛瓦底江,構築一條中國雲南昆明-瑞麗-緬甸八莫港-仰光港運輸通道,中國貨物將可以通過陸路、水路聯運抵達仰光港進入印度洋。目前,中緬兩國有關部門經過多次考察和研究討論後認為其「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

7、請告訴我一些關於海峽的名字及位於哪裡.

台灣海峽——中國大陸和鉛拍中國台灣之間
巴士海峽——台灣和菲律賓之間
朝鮮海峽——韓國和日本之間
韃靼海峽——俄羅斯遠東和薩哈林島之間
保克海峽——印度和斯里蘭卡之間
馬六甲海峽——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之間
望加錫海峽——印尼加里曼丹島和蘇拉威西島之間
托雷斯海峽——新幾內亞島和澳大利亞之間
巴斯海峽——澳大利亞南部和塔斯馬尼亞島之間
莫三比克海峽——非洲大陸和馬達加斯加之間
直布羅托海峽——歐洲大陸和非洲大陸之間
英吉利海峽——英國和歐洲大陸之間
喀拉海峽——俄羅斯北部和新地島之間
白令海峽——俄羅斯最東部和美國阿拉斯加之間
佛羅里達槐差羨海峽——佛羅里達半島和巴哈馬、古巴之間
尤卡坦海峽——墨西哥和古巴之間
向風海峽——古巴和海地之間
莫納海峽——多明尼加和(美屬)波多黎各之間
麥哲倫海峽——南美大陸和火地島之間
麥克盧爾海峽——帕特里克王子島和班克斯島之間
梅爾維爾子爵海峽——帕里群島和維多利亞島之間
福克斯海峽——難安普敦島和巴芬島之間
哈得孫海峽——拉布拉多半島和巴芬島之間
史密斯海峽——埃爾斯米爾和格陵蘭島之間
戴維斯海峽——加拿大和格陵蘭島之間
湖安·德富卡海峽——加拿大大陸和溫哥華島之慶扒間
赫卡特海峽——加拿大大陸和夏洛特皇後群島之間
丹麥海峽——冰島和格陵蘭島之間
達達尼爾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黑海同愛琴海連接的海峽

1998年出版的1:33,000,000的世界地圖上能找到的就這么些了。

8、台灣被稱為什麼島

寶島或者鬼島


台灣(Taiwan)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東臨太平洋, 東北鄰琉球群島, 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對,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總面積約3.6萬平方千米,包括台灣島及蘭嶼、綠島、釣魚島等21個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64個島嶼。台灣島面積35882.6258平方千米,是中國第一大島,7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由於地處熱帶及漏滾亞熱帶氣候之交界,自然景觀與生態資源豐富多元。
原住民族(高山族)在17世紀漢族移入前即已在此定居;自明末清初始有較顯著之福建南部和廣東東部人民移墾,最終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社會。南宋澎湖屬福建路;元、明在澎湖設巡檢司;明末被荷蘭和西班牙侵佔; 1662年鄭成功收復;清代1684年置台灣府,屬福建省,1885年建省; 1895年清政府以《馬關條約》割讓與日本; 1945年抗戰勝利後光復;1949年國民黨政府在內戰失利中退守台灣,海峽兩岸分治至今。
台灣自1960年代起推行出口導向型工業化戰略,經濟社會發展突飛猛進,締造了舉世矚目的台灣經濟奇跡掘搜拍, 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於1990年代躋身發達經濟體之列。台灣製造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發達,半導體、IT、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全球領先。
台灣文化以中華文化為主體,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原住民族的判羨南島文化亦有影響, 近現代又融合日本和歐美文化,呈現多元風貌。

9、台灣東方糖庫的由來

因為盛產甘蔗,甘蔗和蔗糖的產量很大。
經查指腔詢台灣東方糖庫名字的由來是因為台灣盛產甘蔗,甘蔗和蔗糖的產量很大,故名東方糖庫。
台灣(Taiwan),簡稱「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台亂逗猜北,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東臨太平洋,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嘩型島相對。

10、難忘的一課,資料。

台灣省地圖台灣是中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歷史上,台灣曾被西班牙、荷蘭、日本先後佔領過。抗日戰爭勝利後,台灣重歸中國的版圖。1949年後,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台灣與祖國大陸處於分離的狀態。50多年來,台灣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發生了巨大變化。台灣島是中國的第一大島,位於祖國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台灣扼西太平洋航道辯慎世的中心,是中國與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

中文名稱: 台灣省
外文名稱: Taiwan
別名: 流求
行政區類別: 省
所屬地區: 中國
下轄地區: 台北縣,桃園縣,新竹
政府駐地: 台北市
地理位置: 中國大陸東南的海域
面積: 3.6萬平方公里
人口: 18,834,593人(2009年7月)
著名景點: 阿里山,日月潭

目錄

基本資料行政區劃
名稱由來
歷史概要
旅遊景點旅遊資源
風味餚饌
地方文藝
地理人文地理位置
人口統計
地貌特徵
氣候類型
自然資源
經濟發展
歷史沿革遠古~16世紀
荷西殖民時期
鄭氏執政時期
清政府統治時期
日本統治時期
主權回歸
基本資料 行政區劃
名稱由來
歷史概要
旅遊景點 旅遊資源
風味餚饌
地方文藝
地理人文 地理位置
人口統計
地貌特徵
氣候類型
自然資源
經濟發展
歷史沿革 遠古~16世紀
荷西殖民時期
鄭氏執政時期
清政府統治時期
日本統治時期
主權回歸
展開 基本資料
行政區劃
台灣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地處東經119°18′03〃至124°34′30〃,北緯20°45′ 寶島台灣
25〃至25°56′30〃之間。面積3.6萬平方公里,包括台灣島(面積3.58萬平方公里)、澎湖列島、綠島、釣魚島、蘭嶼、彭佳嶼、赤尾嶼。 在行政區劃上,台灣省全省原本共轄基隆、新竹、台中、嘉義、台南5個省轄市,台北、宜蘭、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南投、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台東、花蓮、澎湖16個縣。後來台灣當局於1967年將台北市定為「行政院院轄市」。之後,在1979年又將高雄設為行政院院轄市。此外,還設有所謂「福建省政府」,轄金門、連江(馬祖)2個縣。
名稱由來
在有據可查的史料上,「台灣」這一名稱的出現不過300多年。但是史書證明兩岸人民對台灣寶島早有稱呼,攜肢歷史上對台灣的稱呼有近十個,不同的稱呼卻反映了中華民族對台灣寶島的關心和期待。 在古老的中國出現國家機器時,就把中國劃分為九州管理,記載這一史實的是中國最早的史書之一《尚書·禹貢篇》。九州中的揚州管轄范圍北至淮河,東面至海。書中的「島夷卉服」就是指台灣。康熙33年(1642年)高拱乾主修的《台灣府志》中表示,夏商時期的揚州包括台灣。日本學者尾崎秀真也認為「島夷」就是台灣最早的名稱。「島夷」,台灣的第一個名稱。 人們對海的知識逐漸增加,從水中走出來的人類開始把大海為人所用。春秋戰國時,近海交通有所發展,因此出現許多關於海上的傳說,其中方士徐福為秦始皇求長生不老之葯的傳說流傳至今。《史紀·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的徐福上書中所稱的海上有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後人認為「瀛洲」即為台灣。徐福沒有回來,但是兩岸的來往在以後的歲月中越來越多。 作為專門的歷史地理書籍記載台灣的是在《前漢書》。進入漢代,關於孝茄台灣的記載開始多起來。在《前漢書·地理志》中有這樣的記載,在會稽海外有「東鯷人」,分為20餘國,「以歲時來獻見」。後來許多學者認為「東鯷」應該指的就是台灣。在《後漢書·東夷列傳》中,更是把台灣分為三部分,「東鯷」即為北台灣,「夷州」為中台灣,「澶州」為南台灣。在三百年前的荷蘭人連少挺(Linschoten)所繪的台灣地圖中,也把台灣分為三個島。把台灣分成三部分,說明對台灣的認識在加深。 直接描述台灣情況的是在三國時期。三國鼎立時期,東吳位於江南,管轄范圍包括會稽和東南沿海地區。東吳和海外的關系較為密切。《三國志》中談及在孫權黃龍2年(230年)派軍隊出海遠征夷洲。不少學者認為「夷洲」就是台灣。三國東吳臨海郡太守沈瑩可以稱之為最早的台灣學者,在他的《臨海水土志》對當時被稱為「夷洲」的台灣情況有著專門記載,只是此書已經流失,主要內容記載在《太平御覽》之中。從所記內容來看,這是當時最完整的關於台灣的文字資料。當然也有人說此時的「夷洲」就是廣東或海南某地,但是從方位、氣候、地形、古跡、物產、習俗等方面考證,應該是指台灣。通過《臨海水土志》,使得遠離台灣海峽的許多內地人,知道了盡管是有限的、但是極為難得的台灣的具體情況。 頗有大志的隋煬帝,施政並無多少值得誇耀的紀錄,但對外對內征戰卻有特殊的喜好,當然也對早有前朝前代所關注的台灣起兵。據《隋書·東夷傳》所載,隋煬帝曾於大業6年(610年)發動遠征琉求之戰。「琉求」是何處?歷來爭議較大。但絕大部分學者都認為「琉求」即為台灣,而非日本琉球。不管如何,隋代對台灣已經相當了解。在《宋史·外國列傳》中則明確記載,琉求國在泉州之東,有海島稱「澎湖」,煙火相望。趙汝適的《諸蕃志》中也有類似的記載,當然所記內容不詳細。 對於台灣的名稱,有不少人進行過研究。台灣政治名人連戰出生於當地世家,他的祖父即為著名歷史學家連橫。連橫在代表作《台灣通史》中說,「台灣原名『埋冤』,為漳泉人所號。」因為明代時期的閩南人歷盡艱辛到達台灣後,因水土不服和勞累困苦,病死者眾多,死後連屍骨都無法運回故鄉,「故以『埋冤』名之。」因為「埋冤」不吉利,而閩南話「埋冤」又與「台灣」同音,所以易名為「台灣」。這種分析不無道理,因為移民確實有過令人難以忘懷的痛苦經歷。 但是,連橫先生的結論也有牽強附會之處,因為同音的字很多,為什麼用「台灣」代替「埋冤」?「埋冤」不吉利,「台灣」吉利又表現在什麼地方呢?「台灣」名稱的由來並非如此。 台南是台灣最早開發的地區,因此對台灣的稱呼最初起於對台南地區的稱呼。最初在台南一帶居住的拉雅族,在介紹台灣時稱為「Tayan 」或「Tai-An」,荷蘭人拼為「Taioan」,從大陸來的移民則讀作「Tai-Oan」。因此,由於讀音不同,在台南一帶稱為「台員」、「大員」、「大圓」、「大灣」、「大冤」。以後由閩南話的「台員」轉音為「台灣」,所指地區也由台南一地擴及整個台灣地區。自明代起,「台灣」之名正式流行。 在明代閩人周嬰所著《遠游篇·東蕃記》中,以「台員」稱台灣。在明代萬曆年間(1573至1619年),在朝廷公文中出現「台灣」。清代張眉的《瀛濡百詠》一書指出:周嬰把台灣稱為「台員」,「這是閩南語所造成的錯誤,從此台灣之名始進入中土。」「台灣」名稱由此而來,應該是比較客觀的。 [1]
歷史概要
封建社會興盛起來後,中原的王朝與台灣之間有著許多來往。中國人發明的造紙術,極大推動了人類文化的傳播,當然也記下了中華兒女共同開拓台灣、建設台灣、保衛台灣的辛勤和犧牲,也記下兩岸來往的史實。 第一次遠征台灣發生在公元230年。三國時期吳國君主孫權派遣將軍衛溫、諸葛直率水軍一萬到達被他們稱為「夷洲」的台灣,這是歷史上有書為證的中國王朝第一次與台灣的聯系。他們的台灣之行歷時一年,最後因為疾病流行,水土不服,官兵死傷十之八九,最後則帶著數千名台灣居民回到大陸。事實上,這類軍事遠征並非是殺人越貨,而是封建王朝確立和鞏固統治范圍的常用手段。 帶回來的台灣人,介紹了許多台灣的情況。幾十年後,吳國臨海郡太守沈瑩根據從台灣返回的吳國官兵和帶來的台灣居民介紹的情況,在公元264至280年間寫下《臨海水土志》(見《太平御覽》第780卷 )一書。他稱這片海上的土地是「夷州在臨海東南,去郡二千里,土地無雪霜,草木不死,四面是山,眾山夷所居。山頂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此夷各號為王,分劃土地人民,各自別異。」「土地饒沃,既生五穀,又多魚肉。」還介紹了當地的物產、人民、風情、工具、古跡等,其中的「山頂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則證明了在春秋戰國時期,台灣為越國的版圖。 書中地描述讓人們對當時的台灣有了形象的認識:夷州在臨海郡東南2000里,當地氣候炎熱,沒有霜雪,草木四季常青,四面是山,土地肥沃,種植五穀,多產魚肉,紡織細布,冶煉銅鐵。居民為在高炎熱氣候中保存食物,把魚肉鹵在在大陶罐中,不僅自己當作佳餚,還用來招待客人。男女婚嫁乃由父母決定,女孩子出嫁後都要打掉上面的門牙。居民分為不同部落,各有自己的土地和首領。首領召集民眾時,用木棍敲擊中間掏空的木頭,聲音可傳四、五里遠,居民聽見後紛紛趕來。打仗時將敵人的頭砍下來,掛在院中的大木杵上,幾年都不摘下來,以彰顯自己的戰功。 這是世界上第一次較為完整記載台灣風情的文字,中原人對台灣有了肯定、明確的認識。 到隋代,隋煬帝在大業3年(607年)先後派出羽騎尉朱寬、海師何蠻等人兩次前往當時被稱為「流求」的台灣,因語言不通,第一次帶回一名台灣人,第二次帶回一些布甲。大業6年(610年),隋煬帝又派出武賁郎將陳稜及朝請大夫張鎮州率兵萬餘人,從廣東義安(潮州)起航,前往台灣,當地人以為這是中原的商船,這說明當時大陸商人經常前往經商,也說明台灣人已經熟悉經商貿易。只是陳稜與當地酋長談判不順利,刀槍相向,並帶了數千名當地居民返回大陸。在台灣中部地區的彰化市,有一條街名叫「陳稜街」,它就是為了紀念這位隋朝將領的。 經過三國到隋唐的長時期的演變,閩粵一帶向台灣的移民也逐漸增加,到宋代時已經出現較多的往來和經濟活動,為便於管理,開始在台澎地區設立管理機構,澎湖已列入福建晉江縣版圖,這在台灣開發史上是第一次。台澎地區正式納入宋代版圖,盡管在後來的千年中,朝代更迭,皇者變換,但是台灣歸屬從來沒有改變過。 中華少數民族第一次控制中原的是元朝。元朝控制中原地區後,按照慣例需要進軍沒有到達過的疆土,故於至元28年(1291年)10月,派出海船副萬戶楊祥為宣撫使,與禮部員外郎吳志斗和兵部員外郎阮鑒率兵6000餘人進軍台灣。由於語言不通和航海知識不足,無功而返。到公元1335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設立「巡檢司」。巡檢司,級別不高,屬九品。「職巡邏,專捕獲」,捕捉罪犯,兼辦鹽課,但這是中央政府派駐台澎地區的第一個行政執法機構。自此以後,中央王朝開始派員管理台澎地區。 元朝有一位旅行家,名叫汪大淵,他到過許多地方游歷,在至正年間搭商船到台灣和澎湖,後寫出《島夷志略》。書中說台灣:「地勢盤穹,林木合抱,土潤田沃,宜稼穡。氣候漸暖,地產沙金,黍子、硫磺、黃臘、鹿豹……海外諸國,蓋始於此。」從人們可以到台灣旅行及兩岸商業活動中,可以看出當時台灣和大陸的來往已經很多,已經成為互補性的經濟活動和日常性的社會往來。 鄭成功
明朝的海禁政策,導致東南沿海海盜盛行,為保衛沿海地區不受海盜侵擾,明朝朝廷在基隆、淡水二港派駐軍隊,防止海盜利用台澎地區作為搔擾東南沿海的基地,這是中央政府第一次在島內駐扎軍隊,保衛海防。高雄鳳山有特產「三寶姜」,就是明代鄭和下西洋到達台灣時留下的,這是中原到達台灣的第一支大規模的商隊。為保衛台灣,在以後的歲月中,先後出現了鄭成功收復台灣、康熙皇帝統一台灣等重大軍事活動。 1683年,清政府統一台灣後,在台灣本土內正式設立台灣府,下轄台灣、鳳山、諸羅三縣。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管轄,後改為2府8縣4廳。清政府對台灣地區已經建立了完整的統治機構、制度,進行有效管理。 西方殖民者東侵以來,美國、日本、法國等列強先後在台灣進行軍事挑釁,加劇了中國邊疆領土危機。在這種情況下,清政府上層在如何治理台灣的態度和方式開始出現變化,由「防內變為主」改為「防禦外侵為主」,清朝督辦南洋海防事務的福建船政大臣、後任欽差大臣的沈葆楨、福建巡撫丁日昌等人,把台灣稱為「七省藩籬」、「南北洋關鍵」、「中國第一門戶」,一再反復強調台灣地位的重要性。他們還多次上奏摺,建議在台灣設立行省,以加強吏政,有效管理孤懸海外的台澎地區,鞏固海防。 在台灣設省的建議在當時的邊疆危機下,有了實現的可能。這一建議最早是丁日昌在1874年間提出來的。第二年11月沈葆楨提出,在閩浙總督名下設立「福建巡撫」,「冬春駐台灣,夏秋駐福州」。1876年春新任巡撫丁日昌無法按期駐台灣,奏請朝廷另派重臣常駐台灣,改設「台灣巡撫」,這樣實行3年的「冬春駐台」改為台灣單設巡撫。 劉銘傳
直到1884年6月,清朝才派出直隸提督劉銘傳加封巡撫銜,督辦台灣政務和防務。不管影視作品把他說成什麼樣子,劉銘傳確實是一個有作有為的官員。 劉銘傳到任不久,正逢中法戰爭爆發,從總體上看軍事上沒有失敗的中國,在政治上再次慘敗,面對危機,加強台灣防務尤為必要。閩浙總督楊昌浚、欽差大臣督辦福建軍務左宗棠,於7月再次上書,要求在福建台灣兩地「巡撫分駐」、「建省分治」。光緒11年(1885年)10月12日,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後,在下旨創建海軍的同時,下旨同意詔請左宗棠的奏請,福建政務由閩浙總督兼管,將福建巡撫改為台灣巡撫,正式下詔在台灣建省。到1888年正式實現閩台分治,台灣單獨設省,由原來的2府8縣4廳增為3府11縣4廳1直隸州,後又增設南雅廳。首任福建台灣巡撫為劉銘傳。正是這位巡撫,打開了台灣的近代經濟發展之門。 歷史沿著應該有的軌跡走到現在,在「巡檢司」設立、充滿風雨的550年之後,台灣成為清朝的第20個行省。台灣省建制的建立,對外主要是為了鞏固東南海防,防禦外國列強的侵略,加強軍事防務;對內則開始近代工業化過程,開礦、郵政、交通、墾荒、教育事業等相繼發展起來。從此,台灣社會進入了大規模開發時期。 正是歷史上兩岸的來往,聯結起兩岸人民的心靈,台灣與大陸不可分離。大海向我們訴說的大陸在台灣的這么多「第一」,不僅僅是時間先後的意義,而是包含著多少先行者的勇氣,開拓者的艱辛,奮斗者的犧牲;包含著多少台灣對中原腹地的嚮往,多少大陸人民對台灣同胞的關懷。同樣也告訴我們,正是在這種延綿千年的交往中,中華文化浸透了台灣;台灣同胞則在連續持久的中華文化的環境中,也成為這一令世界感到驚奇、甚至有些不可思議的中華文化的創造群之一。因此,台灣與大陸的關系,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沉澱。[2]
旅遊景點
旅遊資源
其地貌復雜,處於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又有喀斯特地貌與海蝕地貌,故多山水勝境、火山群與溫泉群。西海岸沙灘平緩,多海水浴場,而東海岸斷崖陡峭,奇石怪岩。森林茂密,動植物資源豐富,更有『蝴蝶王國『之稱。清代即有『八景十二勝『之說,包括:阿里山雲海、雙潭秋月、玉山積雲、清水斷崖、澎湖漁火、大屯春色、魯谷幽峽、安平夕照和草山、新店、大溪、五指山、八卦山、虎頭埤、獅頭山、太平山、大里筒、旗山及霧社。文物資源豐富,或與反抗荷蘭、日本侵略者有關,或為台灣與大陸關系的歷史見證。如赤嵌樓、安平古堡、明延平郡王祠、指南宮凌霄寶殿、雲林北港媽祖廟、台北與台南孔廟等。高山族人口達30餘萬,又分為阿美、泰雅、排灣、賽夏、布農、曹、魯凱、卑南、雅美等9個族群。雅美族的甩發舞與雕船本領,阿美族的對位唱法與多姿的舞蹈,排灣族的刺綉與雕刻,布農族的『打耳祭『與『成年祭『大典,賽夏族的『矮靈祭『與佩鈴叮咚的舞蹈,泰雅族的綉衣與播種節,卑南族的『剎猴祭『與『狩獵祭『等,是那樣五彩繽紛。為發展旅遊業,採取了一些措施,如在桃園縣興建『小人國『,更豐富了旅遊資源。
風味餚饌
類似閩、粵,但加以變化而有台灣特色:佐料常用沙茶、咖喱、花生醬等,甜味更重,多用清湯燉煮。風味小吃品種極多。台北新店碧溪潭香魚,基隆豆簽羹、『甜不辣『,桃園石門沙鍋魚頭,台中菜根香原汁牛肉,新竹『貢丸『,嘉義『四臣湯『和香菇魚翅羹,台南『棺材板『(油炸包餡麵食),高雄六合夜市貝類海鮮及『山河肉『(大山鼠肉)等,都使人垂涎欲滴。
地方文藝
閩語區有褒歌、採茶歌,粵語區有客家山歌,較通俗。而南管則較『雅『。劇戲多承閩、粵,有梨園戲、高甲戲、粵戲、皮影戲等。高山族文藝絢麗多姿。[3]
地理人文
地理位置
台灣海峽呈東北向西南走向,北通東海,南接南海,長約200海里,寬約70至221海里,平均寬度約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國際海上交通要道。它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相隔約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隔約300公里;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相望,最窄處為130公里。 台灣島
由於台灣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不光中國東海和南海之間往返的船隻從這里通過,從歐洲、非洲、南亞和大洋洲到中國東部沿海的船隻也從這里通過。從大西洋、地中海、波斯灣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隻一般也經過這里。
人口統計
據台灣有關方面統計,截止1998年8月,台灣省人口為2181萬多人,加金門、馬祖人口,總數為2186萬多人;人口年增長率約為7.31%。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平原,東部人口僅佔全部人口的4%。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為568.83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第一大城市台北市的人口密度已達每平方公里1萬人。 台灣居民中,漢族約占總人口的98%;少數民族佔2%,約38萬人。根據語言、風俗的不同,台灣少數民族分為阿美、泰雅、排灣、布農、卑南、魯凱、曹、雅美和賽夏等9族,分居全省各地。
地貌特徵
台灣島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積佔全部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台灣山系與台灣島的東北——西南走向平行,豎卧於台灣島中部偏東位置,形成本島東部多山脈、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徵。台灣島有五大山脈、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別是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和台東山脈,宜蘭平原、嘉南平原、屏東平原和台東縱谷平原,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里盆地。中央山脈縱貫南北,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國東部最高峰。台灣島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和火山帶上,地殼不穩,是一個多震的地區。
氣候類型
台灣氣候冬季溫暖,夏季炎熱,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風和暴雨。由於北回歸線穿過台灣島中部,台灣北部為亞熱帶氣候,南部屬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高山除外)為22℃,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 以上。
自然資源
台灣雖然自產能源只有少量煤、天然氣,金屬礦產也較少,金、銀、銅、鐵等主要儲藏於北部火山岩地區及中央山脈,但是台灣卻有豐富的水力、森林、漁業資源。 淡水資源 充沛的雨量給島上的河流發育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獨流入海的大小河川達608條,且水勢湍急,多瀑布,水力資源極為豐富。其中長度超過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濁水溪(186.4公里)、高屏溪(170.9公里)、淡水河(158.7公里),大甲溪(140.3公里)、曾文溪(138.5公里)、烏溪(116.8公里)。 耕地資源 台灣農耕面積約占土地面積的四分之一,盛產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質好,產量高 日月潭
;主要經濟作物是蔗糖和茶。蔬菜品種超過90種,栽種面積僅次於稻穀。台灣素有「水果王國」美稱,水果種類繁多。花卉產值也相當可觀。 森林資源 台灣森林面積約佔全境面積的52%,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義的阿里山是著名的三大林區,木材儲量多達3.26億立方米,樹木種類近4000種,其中尤以台灣杉、紅檜、樟、楠等名貴木材聞名於世,樟樹提取物更居世界之冠,樟腦和樟油產量約佔世界總量的70%。 漁業資源 台灣四面環海,海岸線總長達1600公里,因地處寒暖流交界,漁業資源豐富。東部沿海岸峻水深,漁期終年不絕;西部海底為大陸架的延伸,較為平坦,底棲魚和貝類豐富,近海漁業、養殖業都比較發達。遠洋漁業也較發達。
歷史沿革
遠古~16世紀
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後來因地殼運動,相連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峽,出現台灣島。 吳王孫權曾派1萬官兵到達台灣
台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的。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台南縣左鎮鄉發現了迄今為止台灣最早的人類化石,被命名為「左鎮人」。考古學家認為,「左鎮人」是在3萬年前從大陸到台灣的,與福建考古發現的「清流人」、「東山人」同屬中國舊石器時代南部地區的晚期智人,有著共同的起源,都繼承了中國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灣早期住民中,還有少部屬於尼格利陀人種的矮黑人和屬於琉球人種的琅嶠人。上述台灣早期住民是現今台灣少數民族的祖先。 台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當時三國吳王孫權派1萬官兵到達「夷洲」(台灣),吳人沈瑩的《臨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對台灣最早的記述。隋唐時期(公元589—618年)稱台灣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師台灣。據史籍記載,610年(隋大業六年)漢族人民開始移居澎湖地區。到宋元時期(公元960—1368年),漢族人民在澎湖地區已有相當數量。漢人開拓澎湖以後,開始向台灣發展,帶去了當時先進的生產技術,公元12世紀中葉,宋朝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兵戌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灣。元、明兩朝政府在澎湖設巡檢司,負責巡邏、查緝罪犯,並兼辦鹽課。明朝後期開拓的規模越來越大。在戰亂和災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當局和鄭芝龍集團曾經有組織地移民台灣。
荷西殖民時期
16世紀,西班牙、荷蘭等西方殖民勢力迅速發展,開始把觸角伸向東方。17世紀初,荷蘭殖民者 鄭成功收復台灣
乘明末農民起義和東北滿族勢力日益強大,明政府處境艱難之時,侵入台灣。不久,西班牙人侵佔了台灣北部和東部的一些地區,後於1642年被荷蘭人趕走,台灣淪為荷蘭的殖民地。荷蘭殖民者實行強制統治,把土地據為已有,強迫人民繳納各種租稅,掠奪台灣的米、糖,把其收購到的中國生絲、糖和瓷器經台灣轉口運往各國,牟取高額利潤。荷蘭殖民者的統治,激起了台灣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農民領袖郭懷一領導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武裝起義。這次武裝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但它表明荷蘭的殖民統治已經出現危機。
鄭氏執政時期
1644年,清軍入關,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權。1661年4月,鄭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討大將軍的名義,率2.5萬將士及數百艘戰艦,由金門進軍台灣。鄭成功在進軍台灣時,向荷蘭殖民者表示,台灣「一向屬於中國」,台灣和澎湖這兩個「島嶼的居民都是中國人,他們自古以來佔有和耕種這一土地」,荷蘭「自應把它歸還原主。」經過激烈戰斗和圍困,1662年2月,鄭成功迫使荷蘭總督揆一簽字投降。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了中國領土台灣,成為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廣大人民的敬仰。
清政府統治時期
1684年,清政府設置分巡台廈兵備道及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至1811年,台灣人口已達190萬,其中多數是來自福建、廣東的移民。移民大量開墾荒地,使台灣成為一個新興的農業區域,並向大陸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陸輸入的日用消費品和建築材料等,使台灣的經濟得到相當程度的發展。這個時期,台灣與福建、廣東的來往十分密切,中華文化更加全面地傳入台灣。 由於西方列強向中國邊疆侵逼,中國出現了邊疆危機。1884—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法軍進攻台灣,遭劉銘傳率軍重創,到1885年6月《中法新約》簽定,法軍被迫撤出台灣。 中法戰爭以後,清政府為了加強海防,於1885年將台灣劃為單一行省,台灣成為中國第20個行省。
日本統治時期
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翌年清政府戰敗,於4月17日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消息傳出後,舉國同憤,反對割台;台灣全省「哭聲震天」,鳴鑼罷市。協理台灣軍務的清軍將領劉永福等率軍民反抗日本的侵佔,堅持了5個多月的戰斗,歷經大小百餘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終遭失敗。從此,台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達50年之久。 台灣人民從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統治,在日據初期,以農民為主體的抗日武裝進行了長達20年的斗爭。後來,文化協會、民眾黨、共產黨等還組織領導了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民族抵抗運動。 慶祝台灣光復
1937年7月日本製造「七七事變「,中國人民開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戰爭。在抗日戰爭時期,不少台灣同胞回到祖國參加抗戰,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台灣的光復作出了貢獻。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2月9日,中國政府發出《中國對日宣戰布告》,明確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間關系者,一律廢止。」
主權回歸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經過8年英勇的抗日戰爭,終於收復了台灣。台灣同胞歡天喜地,慶祝回歸祖國。10月25日,同盟國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於台北舉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國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國主權之下。至此,台灣、澎湖重歸中國主權管轄之下。

熱點內容
合肥瑤海區招投標中心 發布:2020-09-09 14:35:50 瀏覽:505
合肥長城寬頻價格表 發布:2020-09-09 02:57:42 瀏覽:505
合肥小區名稱 發布:2020-09-10 05:51:24 瀏覽:504
365房產合肥 發布:2020-09-09 22:32:45 瀏覽:504
成都大巴包車 發布:2020-09-09 21:03:12 瀏覽:504
合肥萬達城摩天輪營業 發布:2020-09-10 08:43:47 瀏覽:503
上海合肥高鐵 發布:2020-09-09 20:23:53 瀏覽:503
合肥立特科技 發布:2020-09-09 16:27:05 瀏覽:503
合肥徽昌苑二手房 發布:2020-09-09 03:48:06 瀏覽:503
杭州到合肥高鐵時刻表查詢 發布:2020-09-17 08:24:49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