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花儿影视招聘儿童
1、★包拯额头上怎么长了一个月亮似的东西,真的有吗?★
历史上的包青天真的是黑黑的,而且额头上有个月亮的吗?
应该没月亮
中国古代的史书上,对包公有不少记载。现存的有宋朝人撰写的《两朝国史·包拯传》,元朝人撰写的《宋史·包拯传》,包公的门人张田编的《孝肃包公奏议集》,以及南宋李焘所著《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的有关记载等等;1973年,在合肥市东郊又出土了包公及其家族的六方墓志铭,为研究包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我们谈历史上的包公,主要是根据这些史料,而不是根据《铡美案》、《包龙图公案》、《三侠五义》一类的戏剧、小说。
历史上的包公,姓包名拯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出生于庐州合肥县,就是现在的合肥市肥东县包村;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五月,死于东京开封,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市,终年64岁。次年葬于庐州合肥公城乡公城里,就是现在的安徽合肥市东郊大兴集乡双圩村。现在的包公墓则是1987年改葬重新修建的。
包拯自称“生于草茅”,史书记载,他的父亲叫包令仪,曾做过福建惠安县知县,官阶至虞部员外郎。看来,他只是出生于一个中小地主家庭,而非高官显宦之家。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仰慕古代圣贤所为,有“竭忠死义”之志。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包拯29岁,一举考中第一甲进士,授官为大理评事、知建昌县(今江西南城)。宋代科举进士一般分五甲即五等,天圣五年王尧臣榜,共取进士377人,其中第一甲为30人。包拯高中第一甲进士,授官知县,这在当时是很突出的。不但可以借此登上政治舞台,而且预示在仕途上有着光明的前景。当时,包公的父母年事已高,均在家居住,不愿远离家乡。包拯为了照顾父母,放弃建昌县知县的官职而改任职位较低的监和州税。和州(今安徽和县)虽邻近合肥,父母仍不愿意随同前往,而让包拯一人前去上任。是上任为国尽忠,还是在家为父母尽孝?使包拯进退两难。将近而立之年的包拯,是多么渴望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呀,但是经过比较,他还是毅然辞去官职,屏居乡里,奉养双亲。直到父母去世、守丧三年期满之后,已经39岁的包拯才正式登上仕途,出仕做官。包拯为了侍奉年迈的双亲,居家长达十年之久,不去做官,真可以说是“至孝”。由此足以证明,包拯绝不是孜孜追求功名利禄的庸人,而是一个淡泊名利、品德高尚的人。
在这十年之间,包拯都做了些什么呢?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不过,从他重登仕途时的一首明志诗中可以看出,他在居家尽孝的同时,仍然在做修身的功夫,即继续研读经史之书,培养高尚的情操,探求治国安民之道,为将来出仕之后报国尽忠做准备。其诗云: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毋遗来者羞。[1]
这首诗的大意是:居心清正是治理政事的根本,正道直行是做人的准则。秀美的树干终将成为栋梁之材,精纯的钢铁决不应该做成弯钩。仓库充盈老鼠麻雀也会欢喜,地光草尽狐狸兔子都要发愁。史书上记载着历代先贤的遗训,从政做官不要留下劣迹招致后人的羞辱。诗言志。这首诗充分表明了包拯廉洁奉公、刚直不阿的从政为人的道德准则,也表明了他立志做国家的栋梁、为民造福、留名史册的决心。
从包拯39岁正式登上仕途,到他64岁死于任上,共为官从政26年。在这26年间,他先后担任过知天长县、知端州、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等路的转运使,以及知谏院,知瀛、扬、庐、江宁、开封等州府,直至权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同时先后获得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枢密直学士等帖职。三司使、枢密副使在宋代相当于副宰相,后代戏曲、小说中往往称包拯为“相爷”,其根据大概即源于此。后人又往往称包拯为“包待制”、“包龙图”,则是由于他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的缘故。
无论是外任,还是在朝;无论是做州县的小官,还是居于副宰相的高位,他都把明志诗作为座右铭,言必信、行必果,表现出高尚的为官道德,做出了卓越的政绩,终于成为史册留名的“清官”的典范。
首先,包拯一生清正廉洁,从不贪污受贿。如康定元年(1040),他升任知端州(今广东肇庆市)。端州有一种全国著名的特产——端砚。笔、墨、纸、砚合称为文房四宝,而湖笔、徽墨、宣纸、端砚被称之为四宝之最。端砚石质坚实温润,纹理细密,发墨快而不干涸,书写流利生辉,从唐代起就享有盛名,成为供朝廷享用的贡品。到宋代,朝野上下更是视端砚为珍宝。包拯以前的端州知州,往往在贡砚的数额之外,加征数十倍的端砚,用以贿赂朝中权贵,作为升官发财的“敲门砖”。包拯上任之后,只按上贡数额征收,不加重砚工的负担,不去贿赂权贵。他十分喜欢书法,南宋人刘克庄称包拯“笔法端劲,翰墨间风流蕴藉”。[4]他在端州任职将近三年,离任入朝时,竟然连一块端砚也未带走,其律己是何等的廉洁!正如明人于谦所说:“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5]
要做到清正廉洁,必须生活节俭,节俭方能养廉,奢侈必然导致贪污。包公正是如此。宋朝《两朝国史·包拯传》记载,包拯“居家俭约,衣服、器用、饮食,虽贵,如初宦时。”就是说:他家里生活勤俭节约,虽然后来官至三司使、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但是其穿的、用的、吃的,仍然和刚做官任天长县知县时一样俭朴。其夫人董氏的《墓志铭》也记载:
“孝肃渐贵,夫人与公终日相对,亡声伎珍怪之玩,素风泊然。”宋代达官贵人素有蓄养歌伎之风,而包拯闲暇时只与夫人对谈,而无声色狗马之类的娱乐。
他对贪官污吏十分憎恶,曾在《乞不用赃吏》疏中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欲乞今后应臣僚犯赃抵罪,不从轻贷,并依条施行;纵遇大赦,更不录用,或所犯若轻者,只得授副使、上佐。”[6]意思是说,清廉是人民的表率,贪污则是危害人民的盗贼。对于贪赃枉法者,要严惩不贷,并且永不录用。
他不但自身廉洁,而且制定了一条“家训”,劝诫子孙将来永远清廉。这则家训说:“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7]就是说,后世子孙当官有犯贪污罪的,活着不准放回包氏家族,死后不准归葬包家的祖坟茔地。也就是宣布开除包氏的族籍,不承认他们是包拯的后代。这则家训真是独特而严厉。史书记载包拯子孙如其子包绶、其孙包永年等,也都一直恪守家训,居官清廉,深受世人的称赞。《包公(绶)墓志铭》载:“公既终,发遗箧,诰轴、著述外,曾无毫发所积为后日计者。益知公生平清苦守节,廉白是务,遗外声利,罕有伦比。孝肃以清白劲正光于青史,公可谓能克家者,孝肃之风,至于公而益炽也。”意思是说,包绶死后,箱箧中除了官诰、著述之外,没有分文钱财。包拯的清正廉洁之风,到其子包绶时,更加发扬光大了。
谈到包拯的后代,我们顺便给大家插说一段关于“嫂娘”的佳话。包拯有子二人:长子名繶,皇佑五年(1053),英年早逝;其妻崔氏,虽无子女,但誓不改嫁。次子初名綖,后改名绶。包绶系包拯所出媵妾孙氏所生。包拯长子死后,次子绶始由崔氏收养。包拯逝世时,包绶才5岁,此后一直由崔氏抚养长大成人。包绶也便对其嫂崔氏“以母礼事之”,即所谓“嫂娘”。[8]宋代以后有关包公的戏剧、小说中,都说包公称其嫂为“嫂娘”,这完全是将包绶之事移花接木安在了包拯头上。因为包拯一来无兄长,二来直到三十五六岁时,其父母尚健在,怎么会有“嫂娘”!不过这并非是凭空捏造,只不过为了艺术的需要,使包公的故事更集中、更有戏剧性罢了。
2.一般花卉植物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25℃,如采用20~25℃的温水浇水,可加速土壤里有机物的分解,促进根部细胞的吸收,增强根部的输送能力,供给枝、叶充足的养分,促进花卉早发芽、早孕蕾、早开花。这是因为植株的叶、茎平均温度一般高于根部的温度。用温水浇水就能加速有机肥的分解过程,及时供给叶、茎充足养料。如果浇冷水,根部温度低,养分分解慢,就会产生营养供不应求的现象,影响花卉生育。
冬季多数花卉处于休眠或半休眠状态,根系活动大幅度减少,若用冷水浇花,对一些花卉有可能造成伤害,但水温太高,根部也会受到烫伤,引起局部受害,甚至整株死亡。所以用温水浇花较为稳妥。此外,早春播种或盆栽育苗,用温水喷3.香皂最好买香料少颜色淡的
香皂是以脂肪酸钠和其他表面活性剂为主要原料,添加品质改良剂和外观改良剂,经过加工成型后制成的产品。
香皂主要有加入高级护肤因子的婴儿香皂;为了杀菌和医治浅部霉菌、寄生虫加入硫磺的硫磺香皂和加入硼酸为消毒杀菌的硼酸浴皂产品;驱蚊的香皂是采用中药驱蚊成份,经高浓度提取,融入皂基之中,可达到驱蚊效果。
市场上销售的香皂制品品种繁多,但按其原料的组成可分为皂基型(Ⅰ型),含脂肪酸钠、助剂的香皂和复合型(Ⅱ型)两种。按产品的使用功能可分为婴儿专用香皂、润肤香皂、药物香皂、透明皂和液体皂等。在使用香皂洗脸时要彻底清洗皮肤上的皂液。
消费者在选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香皂使用后皮肤感觉不干燥、不紧绷,并产生细腻、紧密而稳定的泡沫。
(2)香味浓郁,用后使人感到十分清爽。
(3)外观轮廓分明,表面饱满圆润,储存后不收缩、不开裂。
(4)软硬适度,在温水中不容易溶化解体。
(5)产品包装上的标识齐全,应注明产品执行标准及功用,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产品。
(6)选择知名企业的名牌产品。
香皂产品在使用上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洗脸香皂最好选用含香料或色素较少、碱性稍弱些的淡色皂。
(2)婴、幼儿最好选用婴儿专用香皂。
(3)使用药物香皂必须选用具备长期去臭、广谱杀菌,对皮肤低刺激性的产品,例如硫磺皂、硼酸皂等。
(4)使用近期生产的香皂。
(5)在使用香皂洁面洗浴时应了解自己皮肤的性质,从而选择合适的香皂
灌,也能促使早出苗。